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

2015-05-05 11:49高小珺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造性创新能力素养

高小珺,叶 航

(沈阳大学,沈阳 110041)

大学生创新素养,是指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它是由大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创新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素养的特质内涵,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素养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的外在表现。

一、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养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关注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新世纪,一个在知识交流、协商、对话、互动方式基础上自我解释与行动的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发展研究仍然为学术界偏倚的焦点之一。讨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著作主要有:何伟纲等著(2005)《大学生创新思维概论》、钟秉林著(2008)《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刘红梅著(2008)《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李才俊著(2006)《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等。

研究的主题有: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现状述评、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理念研究、大学生创新素养构成的特征分析、大学生创新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分析、大学生创新性的量质化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理论研究等。不仅研究的主题广,研究的理论水平也相对较高,跨学科、跨地区的国际性研究增多。

实证调研和文献分析是我国对大学生创新性特征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学者以实证调研的方式获取到了反映在大学生身上的创新型性特征及其表现差异性。周冶金等(2006)通过抽样调查和分析,对包括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和直觉思维的大学生创造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这些创造力特征因素在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表现。罗晓路(2006)的调查分析结果是:大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性人格、较强的通感、投射未来、评估力和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主要通过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提出思考。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获得相关数据,作者设计问卷,随机调查了100名大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工商管理、计算机、土木工程等文、理、工近10个专业。问卷调查主要为了解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了解学生对创新素养的了解和认识;二是了解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了解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环境和氛围营造情况;四是征求学生对创新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因素有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按照所占总体比例的大小依次为“缺乏主观能动性(39.2%)”、“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22.1%)”、“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 12.9%)”、“ 学习目标不 明确( 13.6%)”、“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 11%) ”、“ 其他(1.2%)”;而客观因素按照所占总体比例的大小依次为“缺少良好氛围(26.7%)”、“缺少必要实践条件和平台(21.6%)”、“ 缺 少 教师 指 导(21.6%) ”、“ 缺 少 恰 当 选 题 和 工 作 目标( 12.3%) ”、“ 缺少政策激励( 11.6%) ”、“ 与课内学习冲突(6.2%)”。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积极性较高,但有毅力的少,部分学生功利性较强,不能潜心钻研。总体而言,大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但实际经验、能力和创新的环境等仍存在较大问题,说明学生的创新知识层次和学校创新结构仍不完善。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普遍缺少科学精神

通过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有8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从事科研实践,但是其中真正有过科研体验经历的学生不到20%。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热情相对较高,但大多数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究其根源,还是缺少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批判精神、开放精神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安排上往往过多注重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过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作用和个性化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自主创新实践的客观条件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参与面,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创新实践过程中有的受实验条件限制,有的缺乏资金支持,有的缺乏优秀教师指导,有的缺乏跨学科交流平台,缺乏企业和社会对接、支持,造成成果束之高阁。

(四)缺乏自主创新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一方面生师比例失调,另一方面教师的业绩考核导向偏重与科研业绩挂钩而与人才培养环节脱离,特别在评职、晋级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使得很多教师都不愿花费主要精力去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针对学生的相关激励政策不具体、不完善,造成学生没有体会到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益处;在成果孵化方面,更是缺乏社会各方面有利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造成取得的成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思考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

首先,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同时,大学生还应注意提高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利用率,注重在群体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知识结构

首先,建立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普及与提高结合为宗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启蒙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三个层次,整合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特色的优势课程、训练和竞赛项目。其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创造学、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方法基础等启蒙课程;鼓励二级学院开展适合本学院、本学科特点的创新教育实践;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的有效指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倡导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实践,增进学生的跨专业交流,组团式开展实践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相互交流,为思维多元化奠定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示范作用。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人格障碍,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其次,完善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养的科研训练体系。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科研训练体系是有效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素养的关键。将科研训练体系与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实现师生教、学、研能力的相互提高和相互促进。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应依照“基本训练为基础、自主创新素养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打造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科研训练体系。

第一层为基础层,教学目的是通过公共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平台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践技能;第二层为综合层,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层为研究与创新层,教学目的是通过创建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开展工作的条件或参加教师科研、创新项目、竞赛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素养。三个层次相互衔接、前后呼应、循序渐进,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不间断的科研训练。

此外,应当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养的激励机制。包括指导教师激励措施和学生学分奖励与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指导各级各类训练项目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应当给予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补助。同时将指导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之中,并在职务晋升、评优时予以考虑;对于指导项目并验收取得优秀等级的指导教师,除计入业绩积分外并进行物质奖励。从学生学分奖励与灵活的学籍管理角度分析,学生主持并完成各类训练计划项目可以获得奖励学分,同时获得奖励的学分可以冲抵同类学科相同学分的课程的学分;对在项目研究中表现突出、成果明显的学生,在年度综合测评中按有关规定进行加分;对于特别优秀且成长性较好的创新项目,学校根据团队工作实际情况和团队申请在学籍管理方面将给予更加灵活的管理措施,以保障项目运行的可持续性。

[1]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3]何伟纲,陈运普.大学生创新思维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刘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创造性创新能力素养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