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康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2012年11月29日,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是一系列梦想所构成的,有个人的梦想、有集体的梦想、有国家的梦想,甚至有整个民族的梦想。这一系列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承认一个前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总书记也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这就是对中国梦最好的诠释。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为“中国梦”这一伟大的梦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奠定基础,开启新征程,进而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高等院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整个世界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家发展与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中国梦”理论精髓,增强培养人才的时代性、时效性、前瞻性甚至是超越性。
在2013年的秋季学期,六盘水师范学院牵起了一场关于学生成长型导师制的旋风,这是在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下,对如何培养人,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新的思考,彰显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本位主义思想。由于学科的差异,学科思想的不同,以及领导者的思维深度、思维模式不同,学生成长型导师制的实现形式以呈现百家争鸣的现状。由于是实施阶段,学生成长型导师制还有待提升,推广幅度有待商榷,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和谐发展。
关于学生成长型导师的聘任,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从大局来说,有利于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多一种思考,多一种理念。比如,有的教学单位只针对教师党员的进行聘任为学生成长型导师制导师,而有的教学单位把整个单位的教师全部聘任为学生成长型导师制导师,全员参与导师制的过程,有党员教师、有非党员教师、也有民盟会员的教师。无论以那种形式聘任导师,都是为了使导师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帮助。
学生名额的多少,根据相关教学单位的情况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教学单位只针对2013级的大一新生,每位导师带2~4个学生,有的教学单位是把整个系的学生平均分给所有指导老师,包括大一新生、毕业班学生和非毕业班学生,这样的分配模式,每位导师带的学生大约在13个左右。
理念,是目标、是动力,一旦确定了理念,我们就要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教学单位希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引领、帮助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加过硬的综合素养迎接社会的检阅。有的教学单位实施导师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有教学单位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重点是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引导方面进行。总而言之,无论定什么样的基调,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在实施学生成长型导师制的过程中,各教学单位之间、各导师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共同点。有的教学单位要求所指导的学生,要用党的先进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每月与所带的学生谈话至少一次,并做好谈话记录;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业学习生活情况,指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于心理有障碍、学习困难、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要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教学单位则规定了一些常规的学习任务:每月阅读两本课外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或者心得体会2篇;每天练习钢笔字1页,节假日不间断,加强普通话的练习,在校内外使用普通话交流。虽然风格迥异,但总的目的很简单,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方方面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关于学生成长型导师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因此,这样的学生成长培养模式,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要做成先进、做成典范,还需要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人员,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用心发现,才能把学生成长型导师制这一新型育人模式做精、做细、做成熟。六盘水师范学院相关教学系从2013年9月份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模式的魅力所在,能为学生在思想、学业、学习以及职业规划上带来很多的指导与指点。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慢慢反思。
六盘水师范学院目前有三个教学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实施的形式与过程不尽一致,但总存在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都在12个以上,这样对于学生的指导是力不从心的,最终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我们所倡导的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没有起到良好效果的。这跟实施导师制的最终目的还差那么一大截,而想改变这样现状,需要在政府、学院以及教学系的共同努力、协作共进下才能完成,才能够培养小而精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在国外很多大学的师生比例都很大,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例为1∶3,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例是1∶6,六盘水师范学院要想达到这样一个高度,需要全体师院人具有不怕吃苦、勇于探索、拥有超常规前进的毅力,去争取新的胜利。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极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人,这跟“以人为本”的主流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导师是实施导师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对学生成长型导师进行考核和激励,六盘水师范学院仍然缺少相关措施与管理制度,如果要使学生成长型导师制取得一系列良好的效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没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约束,导师制很难真正发挥它特有的育人功能。虽然学院相关教学系在制定导师制的方案中,或多或少都对导师提出了要求,对导师的量化考核也有了相应的指标体系,无论健全与否,至少在表面上有所呈现。但是我们在制定这些考核指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其实施的可行性,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目标太低,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难度。
因此,相关教学系应尽早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与激励机制,为学生成长型导师制取得良好的效果保驾护航,不然导师制走到最后将形同虚设,价值与意义就不大了。
学生成长型导师制的实施,其主要目的是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思想、情感、生活、人生目标等,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说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良好机会,老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年轻的心态以及年轻人所具有的东西,而学生则可以在老师那里学习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如知识结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技巧、科研的思维以及人生的阅历等。这样一说,实行导师制,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是势在必行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取心收到限制,他们认为实施导师制就是要管着他们,给他们制造麻烦,所以太多的时候他们不愿意接触老师,离老师远远的。发生的这样的事情,也许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白实施导师制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能够为他们的未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仍然要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而且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从而使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每一种育人模式或者是育人理念,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应该紧扣时代主题——“中国梦”。习主席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换言之,一所地方高校是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风格、铸就传统,关键看毕业的就业动向。因此,作为今天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导师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应把“中国梦”的精神贯彻于学生成长型导师制的全过程,以“中国梦”作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不断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小小的梦想,进而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中国梦”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导航标,而学生成长型导师制是践行“中国梦”最为直接的展示,把这一新型的育人模式做成经典、做成传统,是六盘水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梦想。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