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求真知

2015-05-04 02:20陈文良
新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具倒数圆锥

陈文良

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自主活动中学习

知识是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构建而成的,知识不能以现成形式呈现给学生,不能靠教师告诉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由学生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去习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静止地倾听,被动地接受由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就是要让学习者自身融入其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体验到亲身参与并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发展。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讲了《分斋饭》的故事,悟空答应八戒,只要他勤快点,每天都多分一份饭给他。从而引出分数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八分之四。过了几天,八戒发现了问题,于是和悟空发生了矛盾。这时,学生们都很好奇———为什么八戒要和悟空闹矛盾?他们都想一探究竟。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可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或用画图,或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经过努力,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现答案,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营造优良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活动中学习

教与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互相感应、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优良的课堂心理气氛,可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动机,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强大合力,对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应要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获得一种愉悦感,并增进自信和自尊。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师提出:“0有没有倒数?”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激烈讨论。有的说:“0没有倒数。”有的说:“0的倒数还是0。”双方坚持己见,互不相让。教师及时参与讨论:“为什么?你能把理由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学生反应热烈,有的说:“0不能作为分母(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说:“0乘任何数都得0,找不到与0相乘等于1的数,所以0没有倒数。”当学生得出0没有倒数的结论后,教师又及时抛出一个问题:“a的倒数是多少?”再次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从而让学生明白,此时的a只有代表不为0的数时,它的倒数才是。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大胆讨论。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满乐趣,自然学得轻松、愉悦。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0没有倒数”的道理,加深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既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在“做”和“在动作中理解”所能得到的,要远远超过他用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学生只有自己具体地、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采用直观的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具演示的直观性进行示范操作,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运用学具操作实验。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学生协同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探索中,直接接触各种现实状况,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从而获得有用的经验。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让学生预先制作一个圆锥学具和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学具,并准备一些沙子或大米。上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具,进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经历动手动脑与反复验证的过程,最终分析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动手又动脑,在探索、学习新知的同时既满足求知的需要,掌握了计算公式,又为体积概念的抽象建立了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和探索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动手能力、收获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四、构建合作平台,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学生开展互帮、互学、互教活动,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学习、相互讨论、争辩不断,思维相当活跃,课堂呈开放状态。每位学生基本都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意见互相碰撞,引发各型认识差异与认知矛盾,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能够在不同角度、多个层面上展开。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和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活动中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圆周长公式的推导”一课。教师让同小组的同学拿出自带的圆形物体,自行设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做好记录。由于学生带来的圆形物体大小、形状各不一样,因此,测量出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也是不同的。测量结果出来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多少?不同的圆中这个比值有什么关系?”在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此环节的反馈可直接口述;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讲解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用不同的测量方法重新测量,再计算比值。经过小组交流探究,学生的测量结果误差会更小,最后会发现:“不管这个圆形是大或小,测量方法有什么不同,其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三倍多一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得到锻炼,而共同参与、彼此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合作过程中的争论更让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具倒数圆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惊喜倒数日历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