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
摘 要 化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微课;化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31-02
化学这个学科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社会接触的机会有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作用,将微课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来,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这句话显现得特别明显。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顾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微课的运用,能让教师利用微课教学进行生动有趣、直观易懂、启迪有意的演示,创设出活泼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微课的演示,身临其境一般,亲自体验,亲自感悟,从而激发出想继续研究探索的想法,激发出学习兴趣。学生会带着疑问去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就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就爱学习、愿意去学习了。
如在学习化学的元素符号、基本概念这些基础知识时,学生总是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可能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消失。这时教师将微课技术运用起来,可以用微课结合书本,展示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展示中国四大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的作用,展示化学和现代生活休戚相关的密切关系等。通过微课真实的展现,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的意义,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 亲自实践,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实践、自我思考所学的知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起来。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践,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尤其在抽象的化学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和想象这些知识所传授的信息,单单靠课本内的配图或者模型,学生无法进行思维,更别提发展了,如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过程,甲烷、乙烯、烃的衍生物等的结构与化学反应等。用微课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难点知识简单化,学生在微课辅助下会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又如学习了燃点后,“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动脑思维。但是有些实验,比如有毒的、危险的、对环境污染有影响的等,就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现,这种直观教学和真实实验有殊途同归的作用,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研究讨论,为学生的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
3 拓展内容,贴近生活
由于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课本的章节间知识联系不紧密,独立性较强,而且化学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少之又少,即使有些也是高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知识,而不是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感到越来越乏味,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中用微课将初中化学知识涉及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等进行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衣食住行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报刊上与化学相关的资料,教师在相关章节的时候进行播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收集,用微课演示。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教师可以用微课演示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发行的纪念邮票的图片;讲到空气对铁的影响时,演示锈迹斑斑的汽车、轮船等。通过微课的演示,不但让学生的眼界视野更宽,对学习内容也进行了巩固,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化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变得更为自主主动。
4 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师努力的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做到提高教学效率呢?需要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精讲多练。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往那种“一言堂”“满堂灌”,而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主要是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的精讲多练可以通过微课的运用,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出来。因为精讲的过程就是要突破重点,而突破重点时如果辅助动态效果,那么学生汲取的效果要有效得多。教师引导学生设疑破难,创造出思维情境。但是单纯地通过学习还不够,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通过微课总结出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微课的辅助,使学生认识规律,思维被激发,在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思维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这样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点时,内容庞杂,如果单一地讲,学生就感到有困难;如果将内在联系、异同归纳出,并用微课进行生动直观的演示,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设计过程,引导探究
教师改变以往那种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教学模式,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备课,认真完善教案的每一个细节,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并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以避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超过所学知识范围进行质疑。教师巧妙地运用微课,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下,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主动探究,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被激发,并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如进行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实验中,让每个学生都去做这个实验不现实,而且存在危险隐患。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解变化,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实验时发现二氧化锰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二氧化锰就是催化剂。学生在对催化剂感兴趣的同时,探究的愿望就生成了,那么他就会逐步去思索去探究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而且在微课的辅助作用下,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提高,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学锋.谈谈怎样教好初中化学[J].学周刊,2011(30).
[2]金丽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4).
[3]高芳.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4]林彰颂.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