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04 07:04黄青平
教育界·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定理创设情境

黄青平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被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给实施素质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许多教师辛辛苦苦却事与愿违──学生成绩不尽人意;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很少,数学尖子并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学生学了数学知识以后无处可用,无处能用……。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和深思。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而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视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老师是否喜欢等因素而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二、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这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2)挖掘知识魅力,引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强大动力。如讲《等比级数求和》时,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22+23+…+263=18446744078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级数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数学活动课一般可分为三个小组: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标,内容有游戏、故事会、板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猜数学谜语、实地测量、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竞赛活动(多解比赛、速算比赛、抢答比赛、最优解比赛等)和学习方法介绍等;②竞赛小组:为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而设,以培养数学尖子为目标,内容有专题讲座、模拟竞赛;③补课小组:专为后进生补缺补漏而设,以转化差生为目的,内容主要有缺漏知识补习兼有学习目的性教育、学法指导、双基比赛等。

(二)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有利于学生将这种情感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解决各种疑难,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1)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 60°+30°=90°+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不断地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定理创设情境
J. Liouville定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Individual Ergodic Theorems for Noncommutative Orlicz Space∗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