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2014年的爱丁堡艺术节于8月8日至8月31日在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成功举行。本届艺术节共创下315万英镑的门票收入,这也是戏剧节票房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越300万英镑。今年8月的爱丁堡不仅仅是艺术的海洋,同时也是政治目光聚焦的所在。此届艺术盛会的举行恰逢英联邦运动会,又在 9月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前夕,同时2014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艺术节就像一个纽带,将对历史的回望和未来的愿景联系在了一起。在艺术节的戏剧单元,今夏上演的11部官方邀请剧目中,大多数作品都涉及对艺术和战争两者关系的思考。
由《詹姆斯一世:大权在握》(James I: The Key Will Keep The Lock)、《詹姆斯二世:天真岁月》(James II: Day of The Innocents)以及《詹姆斯三世:真实之镜》(James III: The True Mirror)三部作品组成的“詹姆斯三王传”无疑是本届艺术节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由苏格兰著名剧作家罗娜·蒙罗(Rona Munro)编剧,苏格兰国立剧院艺术总监劳利·桑塞姆(Laurie Sansom)执导,苏格兰国立剧院和英国伦敦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这部作品生动地展现了15世纪统治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三代詹姆斯王的故事。在复杂的剧情和热烈的舞台风格背后,观众也能够对苏格兰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詹姆斯一世:大权在握》讲述了年轻的詹姆斯一世,在英格兰度过18年的人质生涯之后,带着英格兰新娘重回故里之后的故事;《詹姆斯二世:天真岁月》关注于8岁登基,在权力斗争中成为筹码的詹姆斯二世的内心世界;而《詹姆斯三世:真实之镜》则将詹姆斯三世和他的玛格丽特王后之间的爱情故事放诸苏格拉内战的风云激荡中。对于在苏格兰公投之前的特殊时期推出这部里程碑式的历史剧,编剧罗娜·蒙罗是这样解释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在苏格兰做出重大决定之时回望历史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重视那些有着长远影响的问题。”
由契诃夫国际戏剧节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共同出品的《战争》(War)的故事背景是1913年巴黎的一场艺术家聚会。聚会的一个争议性话题就是战争,而随着一年之后可怕的战争成为现实,这些年轻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原则和信念。俄国导演弗拉基米尔·潘科夫(Vladimir Pankov)执导的这部作品探索了战争对于人类身体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艺术如何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未来的视角。
首演于2011年墨尔本艺术节并广受好评的《象头神对战第三帝国》(Ganesh Versus the Third Reich)此次也受邀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出。作品采用戏中戏的形式,一个剧团在排练一部戏:象头神犍尼萨来到纳粹德国,捍卫被纳粹党扭曲的“万字饰”的本意。在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作为故事讲述者的责任,以及为了捍卫自己的作品必须接受的各种挑战。“背靠背”剧团(Back to Back Theatre)的演员是残障人士,但他们用大胆、富有冲击力的创作探询了权力及其滥用,以及戏剧的形式和作用的议题。
受到黑色电影启发的加拿大作品《海伦·劳伦斯》(Helen Lawrence)讲述了以渥太华为背景二战之后个人的遭遇,探讨战后整个社会和个体心理重建的过程。《前线》(Front)一剧运用英、法、德、佛兰芒语四种语言,通过四种视角展示了在一战时发生在比利时两方战壕的对峙和前线士兵们的内心世界。另一部南非艺术家带来的作品《陈列B》(Exhibit B)既是演出也是装置艺术展,在裸露的人体和各种物件组成的画面面前,驻足的人们能够深入思考欧洲殖民历史和“他者”的问题。
除了上述几部直接涉及战争的作品之外,另外两部作品探索了更为广义的“冲突”的主题:奥地利作家汤马斯·贝恩哈德原作的《米内蒂》(Minetti)通过一个面对等待已久的机会的落魄艺术家的内心独白,反映艺术家的境遇以及人与社会、他者的关系;运用音乐演奏、舞台表演、装置艺术等多种手段表演美国作曲家哈里·帕奇(Harry Partch)同名作品的《愤怒的妄想》(Delusion of the Fury),则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困境的多重思考。
本届艺术节也是艺术节总监米尔斯(Jonathan Mills)的最后任期。他在艺术节闭幕式时强调,始建于1947年的艺术节其动机在于平息二战带给人们的伤痛、复苏苏格兰文化艺术活动。时至今日,爱丁堡艺术节仍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平台,发挥着艺术在建立文化认同和解决冲突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其说本届戏剧节选择的战争主题在当前的政治背景下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毋宁说它是继承和发扬了艺术节创立之初的宗旨,只有纯美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才能超越国界、民族和文化,拂去战争和冲突的阴霾,使人们依然怀抱乐观的心面对现在和未来。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