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而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在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广受教师关注。
一、在备课中设计好“探究内容”
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就必须从重视教师的备课开始,不能对教材不屑一顾,或草草了事,用更多的时间来不断地补充习题。在备课时,一要备出知识产生的过程,从哪里来,能解决何种问题。例如,函数概念,是在研究运动变化现象中,如航海中对经度和纬度的测量,炮弹的速度对于高度的射程的影响产生、发展的。函数的知识是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所必须的知识。二要备教材中的问题和习题的变化及引伸过程,将教材中一些可开发的“营养食品”开发出来,备出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备出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例如:“杨辉三角”的学习中,学生对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认识后,可引伸如下问题:“杨辉三角的第2K—1行的各数字有什么特点”?“杨辉三角的第5行中,除去两端数字1以外,行数5能整除其余的所有各数,你能找出有关似性质的行吗?行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等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是一次考验,带来的效果是课本习题变活了,功能扩大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实现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在情景中激发“探究兴趣”
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才会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一个贴切问题的情境,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让学生深入其中,在这种情境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譬如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不妨逐步提出如下问题:①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②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③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应在那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C,圆心又应在那里?同时要经过点A、B、C,圆心应该在那里?④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提出,学生就会边动脑、边动手,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在问题中延长“探究过程”
问题应贯穿在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一是在上课前,二是在上课中,三是上完课后。学生的脑力劳动需要问题的刺激,问题是学习的催化剂、兴奋剂。教学中的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教师讲得严谨、清晰、透彻、气氛也不错,但当学生自己解答时就满脸疑惑,无从下手,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没有问题给学生,学生也没有问题给自己,他们是在没有问题的情景中听课,没有参与,更没有思考、探索。反之有了问题,学生就會积极思考,就会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实施探索操作、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动态思维过程。因此我们教学中不但课前和课堂上给学生以问题,也应在课后,留给学生适当的问题,使其探索精神得到升华。
四、在评价中体会“探究成就”
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感受、重体验,展现与表达;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并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1)参与性评价参与性评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造多种评价的机会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大胆发表评价意见,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对同伴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密切了与同伴的合作关系,在活动中学会信息交流,学会主动参与。
(2)交互性评价“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差异性评价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我坚持分层性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重在评价其学习的结果和质量;集艺术性、思想性、想象力为一体,充分发掘并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重在评价其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总之,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