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海
【摘 要】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工作;课堂教学;团结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它力求改变的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形成,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学习品质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对"活动课程"中,学生主体参與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
为了上好每一堂活动课,教师都要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唯有反思,才有进步。
一、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前反思中,首先对选择的教材内容要认真考虑制定好教学目标。例如我在上《古诗苑漫步》时,制定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③自主合作探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的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其次在课前反思中,教师要做好周密计划。由于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主人。全班的事全班商量;小组的事小组商量。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活动中的“主持人”,自然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动积极分子。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学生是活动全过程中的“主角”,是主人。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全面进入“角色”。
第三收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发现新的意义,得到新的启示。准备教具,幻灯片,多媒体、找一些古诗动画、古典音乐。活动课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的活动,多练功底,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二、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课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课堂上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失常表现,教师这时应当随机应变。尽快及时作出调整。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诵古诗”,有的学生对古诗理解到什么程度,感悟到什么程度,通过朗读是最能表现出来的。我们尽量避免纯技术性的朗读指导,比如此处应该重读,此处应该停顿等类似告诫,而是,通过学生了解诗意,抓重点词,体会感情后自发地读出某种感情来。
教师发现教学中有些措施不能凑效的时候,要及时更换另一种措施。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不能盲目责怪学生,例如古诗赏析时,题目难度加大时,需要小组全员参与,团结合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结果。如果结果不正确,只要是他们参与的结果老师都要给与肯定。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最近,张志公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材改革研讨会”上谈到:“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是语文课的本业。”语文活动的开展,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对此,我们要有宽广的眼光,看得宽远些,深透些。自然,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并一以贯之;而“活动课程”率先为之,这是赋予它以新鲜活力的根本之举。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后反思,及时总结
课后反思,发现新的教学契机,课后反思意味着教师要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总结的与失,以促进进一步完善。教师总结上一节课得失的渠道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和让学生看好的“卖点”,以及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等;其二是来自于学生,教师可以在下课或放学后向学生发放简洁的问卷,让学生填写本节课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期望老师做出哪些改进,以及认为本节课教师的课堂行为能够得度少分等。综合性学习的课外实践活动其外延很大,语文课外实践是小课堂与大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是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经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生生互评、小组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是简单的终结性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的评价。后经表现,有的可以当场评分,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上完一节课,或者一个学期,这就应该做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避免甄别和选拔的负效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民主、充满期待的氛围。这就要求师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全心投入就应该得到好成绩。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师在总结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除去教师“一厢情愿”的设想或措施,然后在师生观点共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官,要策划、要谋略,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好综合活动课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善于融语文学习于各种语文活动中,我们完全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