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邦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如何让多媒体技术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如何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及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课;高效;案例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将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页。尤其现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那么面对教育信息、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如何正确通过多媒体技术独有的特性来促进农村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一、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的立即反馈等特点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创造了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这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不但能缩短學生学习的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也都是非常有益的。它还能把学生还未感知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践、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整节课,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2. 直观显示,分类比较,解决识字教学
由于汉字的形和音脱节、类似性大、结构复杂、多音多义字也很多,学生难以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写会笔顺、理解字义并用其说话。另外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便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也难以实现。对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课件学习生字的读音、间架结构、笔画、部首、笔顺,同时跟随课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3.课件演示,启发联想,引导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赏词析句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抓住重点词句的意思,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挖掘有利于达到训练目标的重点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句,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语句子表达内容的匠心所在。
如在《王二小》这一课,我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以理解重点词语为中心来教学。我引导学生选择了关键句“王小二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进行分析理解。当学生说出句子中“顺从” 、“装着”两个词的大意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装着顺从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王小二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我适时把制作的王小二给敌人带路的课件情节片段演示给学生看,多媒体声、光、形、色的优势特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 投影教学,品评词句,激发学习情感
学生在正确地理解词句意义后,要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心对词句进行品味,并感知课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导学生品评词句是通过比较、换词等方法,恰当运用投影,变枯燥为有趣,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词语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比如,在《穷人》一课中渔夫所说的一段话,我先将其中的 “熬”字换成“过” 、“度”;我又将 “搔搔后脑勺”去掉,再与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难过,但他能勇敢地面对,体现了渔夫美好的心灵。
5.利用网络,实时交流,共享优秀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更好地备好每一节课,查找每一个知识点。从导入、环节的设计、板书、课外延伸等都能找到无穷无尽的资源,这为丰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另外,我们也可以让有家庭电脑的同学从网络上收集一些作家简介、写作背景、小故事、时事新闻等方面的素材,拿到学校里交流、积累。这些做法都极大地弥补了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学生视野过于狭小的不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果滥用多媒体技术,课堂就会显得花架子多而无实效,整堂课也只是人机互动的多媒体大拼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进行操作。
1.传统媒体要和多媒体相结合
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为了呈现讲授的内容,整节课几乎不用黑板和粉笔。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抑制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使学生失去了大量技能训练的机会。
2.多媒体要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不是作秀
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在上课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节课才算有新意、有创新。我们都知道一种东西如果用得太多就会“滥”,多媒体也是一样,决不能让它代替教师的一切工作。而且“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多媒体手段也并非无所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
总之,多媒体技术有效地优化了学习目标,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学容量,体现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习趣味,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所要做的是科学地、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鲁肖成、周立人著,湖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心编制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杨九俊,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