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细读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15-04-29 09:03袁盛财
文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外国文学教学

内容摘要: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外国文学的教学往往重视文学史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应该以文学发展历史为脉络,以文本为基础,加大作品分析在教学中的比重,在经典文学作品细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外国文学 教学 文本细读

众所周知,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主要讲授外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概貌,分析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并努力阐明外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外国文学课程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作家作品;二是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文学流派;三是文学史发展的经验和基本规律。就这三个方面而言,最基本的元素是文学作品,离开了文学作品,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更谈不上文学史。因此,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

我们认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进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细读,培养学生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概貌,以及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阅读的缺失。本文拟在对当前高校外国文学史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新批评理论的文本细读,提出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文本阅读的缺失

由于外国文学课程内容繁多,而开设的课时又有限,近些年还有进一步缩减课时的趋势(如论者所在的学校外国文学的课时就由10年前的144课时下调到目前96课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这就使外国文学教学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从论者所接触到的兄弟院校以及网络上所看到的各个院校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来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文学史发展为线索,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其主流教学模式是分时期讲述,先概要讲述每一时期外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各思潮流派兴起发展的原因、特点及一些主要作家的基本情况,并选取相应的代表性作家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代表作家的讲解又往往是按照生平、创作概况、重点作品分析的流程来进行。由于课时有限,作品往往成为教学中讲述思潮流派的具体案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要记住文学史上的各种主要的思潮流派,熟记每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和主要的作品,并且掌握每个思潮流派的艺术特征,就能顺利完成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学习。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在课程即将结束的一两周内,整理好相关的课堂笔记,将上述知识点熟记后,就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我们认为这只不过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功能,学生不过是机械地背诵了一些文学史的常识性问题,却没有达到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外国文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并进而借鉴与学习国外丰富的艺术经验、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钻研重点作家作品,尤其要仔细阅读重点作品。因此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突出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对作品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家及相关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特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英美新批评及其倡导的文本细读方法,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二.新批评与文本细读

新批评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极具影响力的批评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批评流派,它肇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为大观,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和艾略特的“有机形式主义”文学观为新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兰色姆将“本体论”批评引入到文学批评当中,新批评流派就是因为其《新批评》(1941)一书而得名。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理论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从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燕卜荪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文本细读经典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

新批评虽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衰败,但是其提倡的文本细读等批评方法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也为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照搬新批评有关文本细读的全部理论。文学毕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重要部分,对于文学的分析与把握,不能像新批评所主张的那样,完全与时代、社会以及作者等因素割裂开来我们只是借鉴它重视文本阅读、注重文本内部分析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三.以文本细读为重心的具体教学改革

1.以作品为侧重点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作品为侧重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作品分析为基础,在具体作品解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家作品的成就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相关文学思潮与流派的特征。与此相对外国文学课程传统的授课模式却以文学史为脉络,注重讲授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而忽视文本本身的分析,即便是分析作品,也是点到即止,并没有真正立足于文本作深入的分析,结论往往依据相关教材而展开。究其原因,就是对文本阅读的不重视。我们认为,外国文学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必须以作品教学为侧重点,以文本细读为方法。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最大难题在于理解。教师想要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阐释艺术的三个境界,必须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可以采取教师梳理或者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而将大部分课时用于文本的分析与解读。endprint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分析的能力的。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状态。当然,教师不能成为观众。教师的角色就像一个导演,一个引导者。

作为教师,第一就是要选择好文本。外国文学优秀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想在课堂上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文本细读式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材,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第二是针对文本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文本细读;第三是在学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局部片段的文本细读。

3.考查学生鉴赏与分析作品能力的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作品为中心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依赖于一张试卷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很难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当然,闭卷考试仍然应该保留,但其比重不宜过高,占课程总成绩的50%左右为宜,而且要适当加大对作品具体内容的考查。此外读书笔记、课程论文是文本细读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

读书笔记应该成为外国文学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笔记的检查是使文本细读在教学中落实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应该以做读书笔记为起点。课程伊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作品重点内容的摘录,人物关系的梳理,也可以是自己阅读作品时的一些感想。读书笔记虽然简单,但是可以锻炼学生梳理思路、准确使用学术语言的能力。

课程小论文也是考核学生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考核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将自己在文本细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与体悟,提炼成论点,按照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要求写一篇三千字左右的科研论文。课程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与科研意识,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新批评理论的文本细读方法,加大文本分析在课堂教学与考核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达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殷企平.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J].外国文学,2012(1):147-154.

[2]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让·贝西埃等.诗学史[M].史忠文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文本细读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4JG08)

(作者介绍:袁盛财,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外国文学教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