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2015-04-29 00:44王文亮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实践路径高校

【摘  要】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涵特征、意义出发,剖析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而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建设  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王文亮,铁道警察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共青团工作、大学文化等。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46-02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合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教师是其中的主体,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高校教师的素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师德建设无疑成为高校教师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

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在师德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师德的内涵建设,主要涵盖着教师对党的忠心、忠诚于教师事业;对教师事业的爱心,爱岗位、爱学生、爱事业;教书育人是一个细心的知识传授的过程,需要教师认真细心做好知识传授;需要有耐心,教书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心灵塑造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执着的育人精神、科研精神等。所以,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这一切表现为他们要精通业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更在于他们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着愿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

1. 师德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高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状况,与高校所面临的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党和人民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尚有较大差距,高校中不良师德现象依然存在,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把大量精力用于业余兼职上;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不闻不问,不进行正面引导;备课老套路,上课无新意,缺乏对新知识的追求,教学质量不高。据一份关于师德建设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时,有61.7%认为应放在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上,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为53.7%。有90.9%认为教书育人很重要,有85.7%的教师认为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育人机制。

2. 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个时期以来,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部分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育内部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制度,缺乏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造成了师德建设中问题的存在。师德建设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环境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外部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当竞争关系,以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等,造成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同时,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无形地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师德建设。二是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的差别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内因。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80后,不少人思想意识里还带有高校里的浪漫色彩,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师德培训,大部分在职教师未系统地学习相关职业伦理学,师德理论的装备存在先行性不足;同时,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分工容易造成了职业认识上的差别,且职业的刚性需求对教师师德建设的刻意要求,也形而上地对师德建设产生影响。三是教师主体生活现状普遍偏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劳动酬劳的追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是,教师职业性质导致了其工作酬劳除了课时计算外,很难再进行量化考核。所以,教师的收入目前整体偏低,尽管国家一再要求提高教师待遇,但在实际的操作执行中总让教师们望眼欲穿。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及路径

1. 继续强化师德建设的思想性,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与追求,体现为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帮助和引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给师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2. 改革旧的人事制度,为师德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古人云:“德,资之帅也。”师德在教师诸多职业素质中起着统帅作用。尽管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家改革力度逐渐加大,特别是2012年7月,出现了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的社会观点,应该说,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更是国家、社会对待教师职业发展改革的一次科学性实践探索。只有制定实施“进行来,留得住,走出去”的用人制度,建立招聘机制,使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秀分子的补充,才能广泛地从内因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更多的创造性;只有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才能从人员素质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戒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激励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3. 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提升师德建设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过程是现实社会关系构成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务院2012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作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因此,要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来,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忧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首先,在工资报酬方面,充分发挥岗位工资制的优势,以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确定工资等级;其次,严格定编制度,实行按学校规模确定人员编制,减少和杜绝忙闲不均的现象;最后,在奖金、住房分配、津贴、福利等方面,坚持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4. 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全面实施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可以从职业精神来进行考核,主要表现为三种精神,首先是教师的责业精神,这是指教师妥善处理职业权利、责任与利益关系。教师是按照国家或组织契约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要考核教师职业中的绩效责任执行情况。其次是教师的勤业精神,在勤奋、努力、高质量工作中寻找师德的美丽和美魅力,考核教师在工作状态中的能勤。再次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只有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才能真正实现爱岗敬业,才能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得到升华。当然,实施考核评价,需要大力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巨大价值的认识,深入广泛宣传师德规范,在广大教师对教师行为的真善美取得共识的同时,制定和完善师德评价考核制定。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辅之以相应的奖惩,弘扬献身教育、勤奋敬业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总之,加强师德建设,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教师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的个人问题,同时还应该依靠外部条件促进其内因转化,还需要依靠学校的优质管理、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学校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因为,社会期望每个教师都能认识这一价值并将之植根于自己的行为意识之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始终是高校建设中一件根本性和基石性的工作。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实践路径高校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