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君
写作教学是让学生系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训练方式,他也是语文工具性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能够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从“写作难,无语言”的境况当中解脱出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 读写背记,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底蕴
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就告诉我们要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可由于小学生年龄所限,所读的书不多,所以每每面对老师布置的文题,常常愁眉苦脸,无话可写,又或者知道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才能将文章写得优美生动。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学生在写作时缺少语言的积累,匮乏的语言已经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为此,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专门建立了“美词佳句积累本,目的就是在积累中丰富学生的语言。在一、二年级时,我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古诗,利用早课的时间师生共同品读、背诵。进入中高年级后,则和学生们一同积累描写山、水、花、鸟的好词佳句,名家的美文片断来共同赏析背诵。为了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期间我们班还多次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和编故事大赛,让积累和运用相互依附又相互促动。
二、巧妙切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写作成为学生表达的一种需要,心里有话不吐不快时,写作兴趣随即产生。这种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形成的“内驱力”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写作兴趣不是在每一次违背学生意愿的任务中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抓住生活常态中一些不平常的事件,以学生们的兴趣点为话题,引导学生去说、去写,这样在每次淋漓尽致的表达之后,学生感到了表达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和自我满足,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乐事。
记得在去年秋季的拔河比赛中,面对本年级的其他强劲对手,我已经对我班取得好成绩不抱什么希望,但为了激励学生们,我还是许下承诺:“如果这次比赛能赢,今天的作业全部免了!”听了我的话,学生们士气高涨,个个摩拳擦掌,为了荣誉,更为了这难得的奖励,他们信心满满地来到操场上。比赛开始了,赛场上的选手都双手紧抓大绳,双脚用力蹬住地面,拼命地往后拖拽着。赛场下啦啦队更是高声为选手加油助威,可由于实力悬殊,绳子还是在一点点地向对手边移动,突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不知谁在队尾喊了一声:“为了作業,使劲拔呀!”这好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每个学生精神一振,都好像打了鸡血般,一鼓作气真就把绳子拽了过来,我们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学生们个个高兴得有说不完的兴奋和激动!第二天我和学生们一同聊起了这次比赛,从他们看到的动作、神态,到场上场下每个人的心情,学生们表达的欲望异常热烈,最后学生都以这次比赛为内容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这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写作能力的提高要用兴趣来推动。
三、亲力亲为,在体验中成长感悟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作家采风,还是画家写生,都需要在生活当中获得艺术素材,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写作也是一门艺术,当然也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可是现在孩子的生活琐事家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们生活在其中,却不了解生活的本质,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写作,写出的文章自然或枯燥乏味,没有灵性;或空话、套话,没有个性。只有让学生走近生活,才会让学生真正有事可写,有真情实感可抒发。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有意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早春来临时,我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影子,发现春天的变化。盛夏悄然而至时,我会带领学生自制冰激凌,在清凉与甘甜中感受夏天的别样情趣。金秋到来时,学生们用一张张树叶剪贴画来记录秋天的痕迹。隆冬来到时,操场上一定有学生堆雪人、打雪仗,奔跑欢笑的身影。在观察与体验中,学生丰富了人生体验,在写作时,自然就会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四、互批互改,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家,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在遣词用字上仔细斟酌,反复凝炼。大家熟知的贾岛推敲的故事让我们感叹古人炼字的用心,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手稿修改本就有四种,可见修改在写作中决定着一篇文章的质量。
小学生作文的批阅过程,不如说是教师帮助学生修改的过程。但我发现,教师一味地帮助学生修改文章,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养成了学生“等”、“靠”的坏习惯。所以,我改变这一批改作文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我先找出几篇典型的作文进行范批范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优劣,学习批阅修改的方法。批改方式的变化让我发现,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再盲目,能够在交流中看到他人文章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文章的不足。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是一种途径,只要教师勤于思考和实践,达到目的的途径会愈来愈多,学生也会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