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莉
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发现问题,没有问题,校本教研无从谈起。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成为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关键。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问题意识有直接关系。我们当老师的如果缺少问题意识,那么所带的学生就不会有问题意识。笔者作为数学老师,现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问题意识
报刊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平台,为教师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提供了条件。不少报刊都辟有专栏,每期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一个话题,供教师讨论,请专家点评。网络则提供了更为快捷、丰富的免费资源。很多学校建立了学术交流群,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主题研讨。有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课堂和身边,如在对学生选读课外书的问题上,是放手让学生自由选读,还是给学生规定一定的书目?这些问题因为司空见惯,却最容易被忽略,经常意识不到。作为教研员,就有必要引领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培养和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强化问题意识,要经常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和别人交流、去参加培训、去听课、去考察,从中不断进行对比、思考。每年假期老师们都会领导我们从报刊网络中精心挑选20道答辩题,让大家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新学期开学后,学校组织交流,并择优编辑成专辑,教師人手一册,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铅字,老师们兴奋不已,一时专辑成为大家最热门的读物。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感受到了研究的意义,明确了研究动机,提高了研究兴趣,进而激发了问题意识。
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捕捉小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有的是知识方面的,有的是教学方法方面的,他们往往就题论题,渴望得到最直接的答案,缺乏自己探求解决的欲望。这些问题虽小,但他们距离新课程最近,距离教师最近。一次期末考试阅卷结束后,一位九年级教师拿着几份数学试卷找到教研室,她的学生在书写混乱的问题上被减分,而她认为学生答题的卷面分不应该被扣。问题一出,我积极查阅有关教学杂志、上网搜寻、请教专家,一周后写出了一篇小论文。论文列举了历次大纲及现行课程标准有关规范书写的教学要求,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没想到一次急功近利的加分请求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进一步引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度思考,逐渐增强了自己的科研意识、方法意识、问题意识。
三、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提炼“真”问题
学校教研活动是校内教师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重要形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虽然也发现一些问题,但往往我们平时发现的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浅显的,教研交流的形式只是一般性的研讨,没有深层次的追问和寻根,大家都耐于情面,互相之间只是肤浅的沟通,形式上的教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情况比较多见,不深究,不深挖细琢,缺少真正意义上教研和质疑,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少真正的互帮互补,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不尽人意,教研效果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的校本教研活动要么是专题教研,要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交流,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也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活动才能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数学教师提供了《混合运算》的课例。在课上她出示了一首小诗,让学生读后计算小诗的字数。课后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小诗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的认为优美的小诗在语文课上欣赏再好不过,把它拿到数学课上草草一读,不能让学生体会其优美的意境,显的数学课不伦不类。后来,我建议大家用新课标的理念来看待这些问题,大家很快悟到自己的争议其实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如何进行学科间有效整合”的问题。
四、克服自我心理障碍,激发老师的问题意识
教师不愿意提出问题还有一个自身的原因,那就是比较保守和“自私”。觉得问题越多,说明自己没有做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教学工作面对的是学生,感觉自己有问题就好像对学生耐于情面,不好意思,甚至会陷入教学水平低的窘迫,甚至感到内疚和焦虑。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自己主动提出更多的问题,甚至的要求学生也不追究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您好,我好,大家都好。一节课结束后,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丝毫的问题,也不会有遗憾。就像自己是真实的自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这就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尽量少提问题或不提问题,生怕难以驾驭课堂教学。其实,这样做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缺乏问题意识,教师的自我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
总之,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希望教师在工作中多发现问题,要善于反思,及时总结,勤于研究,不断提升,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