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摘要:自然与历史的变迁构成社会关系演进的根本动力。整合社会关系是促进个体发展、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交往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1-0046-04
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存在,以“类”而居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鲜明特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证明,先进、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落后、脆弱的社会关系是导致社会动荡、停滞甚至倒退的关键所在。任何一种社会关系,无论是间断的还是持续的,复杂的还是简单的,他们的发生都需要相应的动因和条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整合社会关系既是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
一、社会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
在一般意义上,“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1](P53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形成的自然基础
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具有复杂关联性,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共同编织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关系网。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文明的缔造者。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都渗透着双重属性,人类每一步前进都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中,从世界进化的序列来看,自然关系是社会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社会关系是自然关系的延伸和超越。从本质上说,人类的自然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社会关系是人类质的规定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将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交互得以反馈。相反,“人同自身以及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使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1](P165)。另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受制于社会关系,可以说是社会关系界定了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P724)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建立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塑造了人类。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而又排列有序,构成社会关系的动力系统。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为该时代的经济基础,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得以说明。
2.社会关系形成的生产基础
社会关系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生产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联系。“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1](P602)人类社会生产至少包括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三种生产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社会关系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精神生产为社会关系的进化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人类自身的生产不但增加了人口的绝对数量,也丰富了社会关系的结构形式。人们为了开展生产,满足原始的以及萌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毫不犹豫地集结,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建立什么样的联系,怎样建立联系,在什么条件下建立联系直接关乎生产的发生以及生产的有效性。从本质意义上说,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关系既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进行的必要形式。一句话,社会关系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因生产而缔结,因生产而协作,关系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程度。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是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3.社会关系形成的分工基础
如果说物质生产是社会关系发生的动力和源泉,那么社会分工就是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分工是社会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关系的定位轴。社会分工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不同归属,以及主体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劳动、产品、资本分裂于不同的群体,改变了劳动和占有的同一性。共同体的利益分化,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产生了对立和统一,交往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都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1](P521)其次,社会分工也是一种协作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社会分工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建立各种联系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切实作用。分工协作超越了个体能力的局限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狩猎中的分工将渴求生存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以此增强生存技能,提高存活的可能性。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次社会分工的依次展开,社会关系日益扩展。直到今日,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进而推动了社会关系的普遍化。
如上所述,社会关系是一种客观关系。自然关系、社会生产、社会分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关系发生、发展的内在图示。
二、社会关系系统的结构层次
社会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为了便于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关系,掌握社会关系运转的内在图示,必须将社会关系的子类理顺清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已经形成一个庞杂的体系,覆盖相当广泛的范围,渗透多个层次领域,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归于不同的类别。
按照所有制关系划分,社会关系先后经历了原始朴素社会关系、奴隶性质社会关系、封建性质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社会关系的演变则经历了人对人的依赖阶段、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开启阶段的社会关系。按照社会关系建立的纽带不同,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按照关系的密切程度又可以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按照关系的领域划分,又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按照关系主体不同,可将社会关系分为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当然本文所涉及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不同群体或不同利益集团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区别于个体的人际关系,是群体的交往关系。按照职业性质和职能,分为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劳资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等等。按照连结的方式不同分为虚拟关系和现实关系。虚拟关系主要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支撑的平台,在虚拟版块中通过通信、聊天、灌水、投票、消费形成的群聚性网络互动关系。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一样也需要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相应的文化背景等。只是虚拟关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虚拟关系是现实关系的写照。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整体,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被交织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
三、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
无论是个别社会关系还是整个社会关系系统,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演变的。社会关系的内在图示都是随历史演变发展的,虽然每一次演变的过程都是残酷的,但其最终结局都是社会关系的巨大进步。
1.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在狩猎和农耕时代,由于受社会条件限制,人类交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当狭小,这个时期的社会关系往往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因此,“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1](P53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在家庭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原始的社会关系是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这种社会关系既是公平和睦的,也充满了野蛮与懵懂的,此时社会关系营造的主旨就是生存和生育。社会关系虽然突出了人的本质,但是社会关系面对自然关系时表现更多的是依赖和被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交往的需要和能力都有所扩展,同时,人类对家庭的依赖会逐渐减少。以私有制的产生为契机,社会关系的连接纽带进一步规范化,然而这种规范是以牺牲劳动人民的独立、自由为代价的。因此,奴隶性质、封建性质的社会关系的鲜明特征是统治性和服从性。一言以蔽之,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建立人的依赖性基础之上。
2.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开拓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为建构社会主义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资本不是一笔货币,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2]。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以物(商品、货币和资本)为中介,资本将劳动者束缚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劳动的具体过程、劳动过程中的关系都是以“被”字形式存在的,即使生产车间之外的流通领域的社会关系也是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操纵下进行的。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或物与物的关系。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五大洲地理上的隔阂,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资本的扩张性将商品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拓展到全世界。资本主义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跃,为人类社会交往积累了物质财富。从交通工具到通信设施改变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拓宽人类的交往视域创造了可能性。“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540-541)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形成了普遍性的世界交往,建立了全面的、多层次的社会关系体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汲取了以往社会关系的精华,尽管经历了原始积累的血腥和无情,仍不失为人类社会的一大超越。
3.建立在向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真正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结语”,只有这样才能粉碎资本主义的枷锁。从经济方面来说,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逐渐消灭剥削和异化之根源,使个体获得对生产资料的平等支配权力,从而建立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劳动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新形式,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这是一项需要许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3]在政治条件方面,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创造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在个人发展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人类逐渐摆脱实物世界的驱使和奴役,对象化的存在也是确定人的主体性,人物的关系真正被扶正。此时,推动社会前进的仍然是一种群体的力量。但是,在此合力中,人们出于自愿——人们的情感皆源自内心,个体创造性得到自由伸展和充分发挥,个体的存在即是一种自觉地为我存在,也是一种世界历史的存在。这是个人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个体不在受地域、种族、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人类在普遍的、开放的社会关系中感受的是自在。
当然,从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来看,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仍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关系。在共产主义条件下,随着物质财富丰富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只有在那时,才会积累真正明白而合理的社会关系。
四、社会关系整合的进步意义
社会关系整合是指协调和调整社会关系,使得各方面利益的归属和职责定位实现最优化的配置,促使不同的社会群体实现社会团结进而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是社会关系整合的现实基础。整合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遵循社会历史变迁的路径下,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结合,使整个社会有机体和谐运转。
1.整合社会关系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整合社会关系可以为个体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群居动物也会建立群体关系,但是此群体关系应属畜群关系,而非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人类个体的存在,整合社会关系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确证个体的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自然关系是遗传的、先赋性元素,它的转变需要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而社会关系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建立和巩固。个体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自我认知等能力都可在社会关系的架构中得到完善,同时个体的充分发展,主体意识的充分觉醒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也有积极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说,社会关系整合是个体自觉性成熟的标志。个体融于社会之中,会发生信息、能量的碰撞,在自我淘汰、自我选择中达到社会关系的科学整合。整合社会关系可以引导个体成长的方向,为个体创造更合理的机会,为个体发展奠定相应的社会基础。
2.整合社会关系是化解社会冲突的必然选择
整合社会关系可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协调性、丰富性和全面性,保证社会有机体的稳定性、统一性和有序性。对抗性社会关系往往存在于根本利益存在分歧的群体之间,非对抗性的社会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群体关系。但是,非对抗性社会关系也存在利益冲突。一句话,无论对抗性的社会关系还是非对抗性质的社会关系都存在利益之争,只是解决的方法不同而已。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可追溯到利益的诉求,整合社会关系就意味着在群体之间进行利益协调,给每个群体以充分发展空间,促进各个群体良性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分歧。这样可以给予各角色的合理定位,保障各个环节的运转顺畅,在沟通合作中达到动态平衡,为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省社会有机体运行的交往成本,减少在社会重建中的不稳定因素。
3.整合社会关系是促进社会交往的必然选择
整合社会关系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普遍交往的建构模式依赖于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度发展。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的必要准备,然而如何实现有效的链接?这是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整合社会关系的意义在于主动建构普遍交往的社会结构,既突出了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又追溯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在统一性。类同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关系的发展同样具有继承性。整合社会关系既可以丰富人类精神意识,推动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可以推动社会交往的深入交流,这就是人类进步的整体机制。
总之,整合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主体主动为之的选择,是群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完善的结果。整合社会关系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是社会建设的重大议题和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
[4]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