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夕良
陶都宜兴的紫砂壶艺自诞生以后,经历过明、清争相追捧的鼎盛时期,也经历过寥落萧瑟的低谷,历经数百年的艺术沉淀,在茶文化、陶文化不断交融的当代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紫砂以其独特的材质及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陶文化中的瑰宝。在宜兴紫砂的文化记忆之中,包含了太多的文化艺术成就,以文入壶、凭壶呈艺是宜兴紫砂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巩固和传承古老的技艺依然成为了当代紫砂艺人承继的使命。
谈到文化,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感受,其实壶的文化只是传递制作者思想的一种物质载体,通过材质、造型、装饰、色彩等不断变化向人们传达一种精神,越是优秀的壶艺越能将这种精神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或端庄古朴、或形态优美、或大雅娟秀,但万变不离其宗,感动人心的永远是其间所蕴含的文化。所以若要制作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务求想方设法地提高其文化品位,追求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运用文化创意融合进紫砂壶艺制作,从而获得人们的喜爱。例如这款“龙柱壶”(见图1)便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建筑物作为造型,辅以适当的艺术加工最终成形的作品。
“龙柱”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如天安门的华表就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尊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犼头下面的部分即龙柱。犼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又名望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的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以这样的主题制作茶壶,首先要抓住“龙柱”造型的特点,在传统器型中蹲兽成钮,如何将犼钮塑造的“通达天意”是一大难点,但只要深入了解这一传说,便可以在脑海中很直观地描绘出犼兽对天咆哮之态,即是龙子亦有蛟身,所以将壶钮塑造成张口回盘的蛟龙样也就自然而然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掌水,所以俯犼显浪,匹呈八瓣,犹如劈波斩浪,顺势而为,不显突兀,同时也极好地衬托出犼的动作,使得造型更富有动感,这就是以文化创意的主旨定格在用紫砂语言去表达传统思想中的那种丰富内涵。
壶盖的塑造是展现“龙柱壶”的主题,但身筒才属于紫砂壶的主体,凸显主题、展示主体是塑造壶身方方面面都需要周全的考虑和详细的设置。在制作过程中,采用全手工制壶的方法,四方泥片镶接,高颈四方,逐次掌握大小比例,用一壶配一托,托与壶一气和成、融会贯通,并为了突出“水”的存在将边角挲刮圆润,这需要细致并极其耐心的制作手法。在制作壶把的时候,为了体现主次分明,在捏塑的时候刻意将造型模糊化,使得壶型成一个连贯而凝练的造型整体。壶把搭配四方长直流,前后重心均衡,壶身挺拔稳固,流身四棱呈双线贯通装饰亦是与身筒一般,逐次以泥片镶接而成,形成的装饰效果更好,制作难度更高。
总的来说此壶以传统壶型演绎而来,以挺拔稳重见长,加入了制作者独特的心得体会,器型简约,线条流畅,融贯通达中不失韵味,直流坚韧有力,嘴头吞把柔美秀气,虬曲若耳状,点滴变化,青云顿生。
随着紫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代紫砂壶的创作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创意。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仿创结合、推陈出新、构思新颖、制作精湛,以传统的思维方式获得新的启迪,具有文化特征的造型和设计也都有突破性的变革,展现出新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的艺术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充分展示了紫砂壶的艺术风采,也给爱壶者和收藏家更多、更美的享受。通过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制作者们丰富的艺术想象立体化,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在运用时代元素的同时,还要兼顾考虑到传统中的实用以及传统文化元素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当代紫砂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