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亚强
紫砂壶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比较广泛的使用价值,在一把气象万千的紫砂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学与设计理念,它通过点、线、面的基本构造来诠释艺术,演绎出不同风格的艺术品,成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标志。
不同的紫砂壶型,运用不同的线条,在感觉上也有差别:曲线给人挺阔疏朗的视觉感,而直线给人周正端方的视觉感,这些都体现在紫砂壶的制作上。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僵直线条和造型的同时,寻求用线条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紫砂壶的硬朗、挺括气势。
多年的制壶生涯里,对光器情有独钟,素心素面的光器作品端庄安静,唯有淡定与与世无争的淡泊,它如同做人:不温不火是人生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心不动则不妄动,无欲而刚,淡泊方以明志,宁静才可致远,得失随缘。通过改良制作的这把“蛋包壶”里(见图1)可以看见紫砂之美。
1 价值追求的和谐之美
清茶配以紫砂,融会和寄托着儒、释、道三家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观念。在儒家看来,紫砂壶及其代表的茶文化集合中庸之美、贵和之美、立德雅致之美、礼尚人伦之美于一体;就释家而言,中国佛教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茶禅一味”的茶禅文化;至于道家而言,尊人、贵生、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理念无不生动地体现在古朴的紫砂与淡雅的茶香之中。而融入了书法、篆刻、绘画、诗词等多种多样文化表现形式的紫砂壶,将品、闻、观、赏、感、悟等有机结合,达到了从生理、心灵最后到灵魂的超越。
2 传统的和谐之美
“蛋包壶”,因制壶时用砂泥将壶身拍打成圆形,为了放置平稳,再用手工将壶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间凸出圆形,似农家水煮鸡蛋状,故俗称“蛋包壶”。“蛋包壶”是普通人家及农户们常用饮茶之壶,由于携带方便,旧时农民出耕时将此壶放在田埂边歇息时饮用,又称“田头壶”,也是传统式样壶。“矮蛋包壶”(见图2)曾为邵大亨所创,是邵友廷之名品,容量较大,软提,适于家中与茶坊间携带,为清末茶坊的流行款式。壶身圆浑丰满、线条柔和,颈部饰云肩线,挺而精细,口盖母子线配合;罐钵之盖式,用手抓开启冲泡茶叶,边饰双线,中有一小气孔;壶嘴三弯,伸展自如,圆腴光润,品茗端拿摩挲,手感触觉舒适;泥色为紫红色,久用光润如古玉,亚光闪亮;底为凹形,颇有特点,在任何场合放置平稳、结实;钮为半圆形,丰腴流畅,中置一孔,铜把作软提,便利提携。“矮蛋包壶”为打身筒手工成型,口部用刹凹法,内部光润无泥迹,技艺难度较高。此款为“蛋包壶”经典造型,历经多年紫砂发展,依然历久弥新。“传统的才是经典的”,这句话用在紫砂壶传统造型上非常贴切。
3 创新之和谐之美
几百年来紫砂陶艺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本质,这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能替代的。当今紫砂壶的创新,首先应当紧扣其特征,而绝不能背离其本质。因此,创新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应该切情、切意,实用为先。经过改良后的“蛋包壶”,最大的变化在壶身、壶嘴高度上——现代人的休闲品茶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除了对茶叶的要求之外,对品茗工具也有了新的要求:传统中融入时尚,时尚中致敬传统。于是,改良后的该壶有了这样的美感:此壶胎体轻薄,鼓腹圆润挺拔,上下敛收,底部平坦,和壶肩吻合,口盖依然深凹,但因为壶体的高度增加,配合紧密,比例适度;颈部下的云肩线与口盖上的字母线自然天成,视觉愉悦流畅;壶嘴三弯式,浑厚坚挺,与壶身融为一体,线条浑圆柔美,泥色传统,配合传统铜质提梁,不仅使用方便,更添古意。成型后的该壶造型古朴典雅、小巧可爱、精致飘逸,无半点浮夸渲染之风,和谐、优美,相互依存又相互对应,形成天压地之状,看似简单,全靠本身的自然美取胜,这种自然美是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于是,拙中藏巧、俗中透雅的感觉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