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时期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随着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珠海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调查研究发现,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集中出现两个矛盾: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升,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有些需要处理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并根据相关难点来改良高校艺术专业的教育模式,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机制,从而使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改善。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就业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在走向实际工作崗位后,对在学校期间的教学运行管理、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以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及时发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问题,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供具体参考意见,因此,展开了毕业生跟踪调查。
一、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图表 1
图表 2
从表中可以看出,艺术学生就业地域主要倾向于大中城市,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与地域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艺术类学生就业主要是集中在设计类公司、需要与设计等相关的岗位。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政策特殊支持才有利于艺术相关企业生根和发展。从这些来看有一定的限制性。
其次,艺术类学生在跳槽更换工作方面比例也较高,分析原因与就业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从就业公司来看,较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是创业型的公司,初开始福利、待遇较差,对于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很难让他们安心下来,很多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工作环境、待遇不理想就盲目跳槽,导致艺术类学生普遍跳槽率居高原因。
最后,艺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工资待遇参差不齐,有个别能力强的工资很高,有些工资很低,大部分是工资较平均。从毕业生选择就业途径看,主要集中在网络、校园招聘、亲友介绍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途径是比较可靠也是成功率比较高的就业途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可以加强这些就业途径的推广,侧重这些途径就业工作重点,从而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与稳定性。
图表 3
图表 4
图表 5
图表 6
二、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就业工作与专业对口问题,完全对口比例很少,还不到四分之一,基本对口和不对口分别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从就业情况看,可能在专业设置和社会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失衡,缺少对接。
另外一个问题,所学专业对工作帮助作用,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是有帮助的,但是超过一半人数认为有帮助,作用不大,因此,这也说明了艺术专业在设置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时候与社会对接也有脱节,或者是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方面缺乏与社会对接模块。
其次,在调查到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方面,超过一半同学认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认为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占到五分之一,从此项结果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方面也是需要进行改进与社会接轨。在对课程设置方面对所学专业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在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加强。
还有,针对自主创业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同学有考虑过创业,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同学已经在创业,从这方面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加强创业与实践的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顺应国家政策,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最后,在问及当前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和没有长期吃苦耐劳的准备。因此,在以后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要侧重就业定位与规划,重点放在规划方面。
三、建议
从企业角度反馈,学生就业积极性不强,就业目标摇摆不定,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社团活动太多了),多数学生仅关注待遇问题。学校应该在学生就业积极性方面多加引导,提前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课程中增设与社会岗位需求接近的模块。
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的开发或技术项目合作,可以让学生从大一暑假开始就进入企业去实习,提前了解工作“世界”,多邀请企业进校讲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专题,而不要只讲解简历面试等问题。建议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引导教育,要给毕业生们做就业分析讲解。
完善校企交流平台,学校多走访企业,企业也多深入学校,时机合适可组织“企业文化节”或“企业高校巡回展”,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内知名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55-160.
[2]谷惟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98-99.
[3]苗琳.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05):221
[4]张勇.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路径初探[J].教学心得,2014:99.
[5]黄培清,林逢春.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01):54-55.
[6]蒋慧.通过教学模式整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大家,2007(4):224-227.
作者简介:崔震,男,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