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金
摘要:公共艺术是在公共艺术具有的特殊意义,它们之间有着互相作用的价值。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公共艺术的价值意义,第二部分为举例说明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空间;价值;艺术;公共
公共艺术使公共空间与社会公众产生相互影响,体现着民主、开放、交流、的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公共性。“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形式,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公共艺术作随着城市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公共艺术的作品是为大众而创作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公众就是观众,是所有室内室外艺术的观看者。私有艺术作品展览形式向公共空间艺术作品转变的同时,私有领域也就变为公共领域。正如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和私有领域相分离的特殊领域;作为公共艺术的展示场所,展示着公共艺术所特有的人文社会艺术价值,公共领域具有公共的、自由的、永恒的、民主的特点。“在这一领域中,每个人持续不断地把自己与其他所有人区别开来,通过他独特的行为或成就展示自我……换言之公共领域是为个性彰显而设。这也是多样的人展示他们的真我风采和卓越不凡的唯一场所。”[1]公共领域为人们对公共艺术的 理解和差异性、独特性提供了空间构造的可能与沟通的桥梁。
当私人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具体地说就是遵循某些规则为前提成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一个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共空间,而是一个集体空间。正如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殊领域在中世纪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当统治阶层从等级制度当中走出来发展成为公共权力,劳动阶级在城市发展成为普通市民。人们开始热衷于聚集谈论各种各样的艺术问题,尤其是咖啡馆。每个家庭有固定的圈子。在讨论过程中,艺术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幅公开展现的画就是一本印刷好的是,一出舞台上演的戏剧,任何人都有权利对它加以批判。”这样,批评的活动成为艺术家和民众沟通的桥梁。
古希腊的帕底农神庙、古罗马的图拉真纪念柱、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镇的纪念雕像、贝尼尼设计的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等等这样的公共艺术的实例数不胜数,他们是纪念个人或者重要事件的产物。这些都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无不在体现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永恒性、民主性。这些公共领域的公共艺术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某种传承与象征。艺术家是时代艺术本质的具体体现,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来源于现实社会。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技术等因素,推动了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型。阿瑟·科尔曼·丹托和漢斯·贝尔廷等指出,“艺术的终结意味着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现代主义的艺术发展至今,在其艺术原则范围内的任何形式都被艺术家们尝试并推展至极……不再具有任何进步的可能。”[2]当代艺术家逐步倾向于借助新的形式手段—公共艺术来到预先所设定的艺术效果。艺术家将公共艺术视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反传统桎梏的艺术形式加以研究,寻找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口,艺术成为自我情感的宣泄,公众成为艺术形式的创作者、欣赏者,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一切皆可存在的环境,公共领域变为露天画廊、街道、广场。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成为一种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人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公园、街道、广场,这些地方是特定城市市政文化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它是特定城市的形象,展现着一个城市的所特有的文化发展和当地习俗,这样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公共领域的装饰点缀,成为一个城市的焦点。公共领域成为展现公共艺术的场所,展现着公共艺术本身所带有的艺术价值形式。
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大众的阅读中或者公众的审美评定中,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公共领域的特殊事件。所谓“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意味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罗丹《思想者》在1904年展出时,当时的美术院校的艺术家把它称为“妖怪、猿人”而罗丹的支持者却对它极力赞扬。“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它具有某种理解所当然的同一性、稳定性,而作为被人们感知、理解和被应用的对象,则在不同的公共领域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3]创一个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特殊文化价值形式的公共空间在其所有的组成因素中,公共艺术成为组成构建空间的基础因素和关键部分,公共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公共艺术在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民众情操的熏陶具有特殊的人文社会价值。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组建所有的基础设施、建筑因素等来创造一个“人造”艺术效果。公共艺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广场成为民主政治思想交流的重要位置,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所代表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价值。公共艺术成为人们在对所使用空间的人文关怀。总之,公共领域在公共艺术中所具有特殊意义。
【注释】
[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5
[2][美]阿瑟·C·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4
[3]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参考文献】
[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美]阿瑟·C·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何小青.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