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耻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表现之一。但由于社会大背景和家庭的影响,加之个体的因素,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耻感意识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耻感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美术类;耻感意识;现状
一、耻感的内涵
所谓耻感,是行为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在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或接受他人或社会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否定性情感体验。耻感是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道德主体以此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主体只有在自己的言行有悖于自己内心所信奉的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耻感。可见,耻感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言行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规范时产生的自愧感,是一种使人产生痛苦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痛苦的情感体验能抑制某种导致耻感的行为发生。
二、美术类大学生耻感意识淡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加之传统道德的缺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耻感意识淡化或缺失的现象,甚至对自己的言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此背景下,针对大学生耻感淡化的现象,结合美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展开了调查,问卷共发出700余份,实际收回问卷680份,其中有效问卷650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淡化与缺失现象令人堪忧。
(一)诚信观念缺失。
一是考试作弊成规模化和群体化的发展趋势,每到期末或者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学校再三强调:要端正考风,严肃考纪,诚信应考,甚至学校对考试作弊行为给与记过处分等。但事实上,尽管有各种处罚,仍然有很多学生无视学校规定,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就考试作弊这一行为,392名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占60.3%,只有18%的学生认为不能容忍,学校应从重处罚。二是生源地贷款学生不履行还款协议。伴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受益的学生每年陆续毕业,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依然刻不容缓,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按时还款,甚至是不想还款。三是贫困生在申请贫困生认定和国家助学金的过程中,虚报、谎报家庭困难程度,骗取国家助学金。出现这些诚信缺失现象,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觉得可耻或者羞愧,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认为集体就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最实在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强调个人本位,社会和集体次之;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淡化、忽视集体的利益,过分追求自己眼前的利益,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从调查数据看出,在涉及到参加班级活动或班级荣誉时,7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认为班级荣誉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三)感恩意识淡薄。
现阶段不少大学生存在功利观念,情感冷漠,把他人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表现出精神“真空”。这种“忘恩”情绪,正成为高校里的一股暗流,形势严峻。一是对父母缺乏基本的感恩意识,不仅花钱大手大脚,还盲目攀比、炫耀,更有甚者把父母给的学费肆意挥霍,不交学费。二是对帮助者缺乏感恩意识。目前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形式很多,很多学生通过贫困生认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回报意识,还把这种帮助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也没有把这些资助用于学习,而是用于吃喝玩乐。
三、美术类大学生耻感意识淡化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耻感意识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什么事情与行为是可耻的,什么行为应当是可耻而禁止去做的,这些问题的标准正在变得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在整个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的综合性因素导致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耻感文化的弱化。
古代中国一脉相承的耻感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羞耻观念,发挥出对人的道德行为的强大控制力。但是,传统的耻感文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到了极致,人的基本需求和自由被羞耻感所压抑,限制了人的天性。改革开放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矛盾暴露出来,文化传承出现割裂断层,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耻感文化弱化,世俗化心态在大众中蔓延,耻感观念和相关的道德约束也被弱化,校园里本该单纯的大学生也崇尚起赤裸裸的物欲、金钱欲和利益观,耻感意识也就自然被淡化。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忽视。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道德的教育,也包括耻感意识的养成。家长的过分保护、满足和高期望值,使很多孩子觉得生活就应该这样,而不去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羞耻,什么是荣辱。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多注重专业学习和教授,又把理论灌输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耻感教育。
(三)社会环境的大变革,导致各种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比如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在贫富悬殊不断拉大的情况,教育不公平现象凸现出来,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不公平、就业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些恶性循环使大学生不再相信公平、正义。当他们面对这些而感到无能为力时,更多是以消极的态度加以对待,甚至出现以耻为荣的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很难进行耻感教育和道德的教化,耻感意识淡化也就不可避免了。另外,社会大变革导致道德混乱和标准的模糊,不断冲击着大众的道德底线,因为看不到守德的好处而打击大家做有道德的人的积极性,越老越多的人对自己坚守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这些现象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道德冲击,使他们感到困惑。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感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耻感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综合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多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和耻感教育,通过荣辱观的塑造将耻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来,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耻明辱。
【参考文献】
[1]杨峻岭.道德耻感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苏海生.当代大学生耻感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3]张伏力.论高校大学生耻感意识现状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4]台秀珍.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9)
作者简介:李军,男,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辅导员,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思政教育项目化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