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文言文教学应该以怎么样的面貌呈现在课堂上呢?文章就文言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翻译环节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文言字词;想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69-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有人说,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学生在完成课外文言文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困难。很多学生面对文言字、词、句如同面对天书一般,实在不知所云,也无从下手。如语文期中试卷的课外文言文曾选用了“程门立雪”这一典故,大多数学生在字词释义上,考试成绩不容乐观。
文言文学习最基础的一步就是翻译,也就是能读懂文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对于初中生而言,翻译是文言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翻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对文言文字词翻译的思考
文言文翻译最为精要的一个方法,可以总结为“字字落实”。也就是说,要翻译一个句子先要把重点字词弄清楚。
1. 传统积累法
积累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犹如我们学英语首先要记单词一样。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字词。如在初一时,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字词:走(跑)、去(离开)、尝(曾经)、是(这、这样)、既(已经)、期(约定)……除了积累这些单音节词以外,我们还可以积累一些词语或短语。如: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以……故……(因为……所以……)。当然,在具体落实到一篇文言文时,还必须观照上下文语境,联系平时学习的积累。总之,要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平时积累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2. 组词法
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用组词法去释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即把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如《童趣》中“故时有物外之趣”一句,“时”可以组词为:按时、时常、时间……然后从中挑选一个最为合理的放到句子翻译中去,这样我们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句子翻译。但运用这一方法,需注意的是要选择最适合句意的一个词语,否则将前功尽弃。
3. 词类活用法
我们在翻译文言语句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从表面上看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似乎区别不大,但一旦译成现代汉语,放到句子中就不是很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中的“雨”等。因此,在释这些词语的义时,我们必须要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如“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对……感到奇怪”或“以……为异”,“水”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这些字词活用后再放进原句,句子马上就变得通顺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总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一类词汇,培养学生对该类词汇的敏感性。多想想词类活用,这样或许在翻译时会轻松不少。
二、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思考
文言文翻译的另一个方法,可以总结为“句句清楚”。一般说来,一个句子中如果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释义某几个词语,就可以将整个句子翻译出来。但是,另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 连词成句需注意增减
译文必须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为了达到翻译时“达”和“雅”的要求,有时还需要增加或删减一些词语,当然这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例如,陈寿的《隆中对》中有一句:“先主曰:‘君与俱来。”在翻译“君与俱来”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原句上加“之”,可以将整句话翻译成:“你和他一起来。”只有增加了这个字,句子翻译起来才完整。
2. 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翻译文言文时,还需了解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比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把字句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句子。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里的倒装这一语言现象。这时,就可以用到调整法,即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按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倒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状语后置,在文言文里面出现频繁。如在沈复《童趣》一文中出现了好几处状语后置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学生倘若一眼就能看出这一句式,翻译时就能很顺利地将句子翻顺。因此,课堂上对特殊句式的练习仍需进一步强化。
3. 省略成分需适时补充
另外,需注意的一点是在翻译时为了更通顺,我们往往还会补充一些省略成分。这就需要用到增补法,即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如《陈太丘与友期》中有这样的句子:“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我们可以补充出省略的成分,翻译如下:(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却)没有来。(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补充成分一增加,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理清三者的关系,也就能更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句子翻译时,还要恰到好处地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2]张兴.文言文创新教法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