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协同理论和产业协同思想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成功构建以及辽宁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业一体化实践等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建议沿海各城市抓住政策机遇,创造协同发展良好环境;利用已有平台,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协调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协同开发海洋文化产业项目。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S-9;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67-03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迎来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林宪生等认为应利用辽宁海洋环境多样、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建立现代化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1];叶武跃等通过剖析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构建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2];林宪生、赵娜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3];张韶华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和对策[4];张春红对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潜力及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5];还有学者对从拉动就业的角度对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究[6]。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加深对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已有的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尚显单一,引入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加深对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协同理论是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一种新兴的研究理论,从协同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期为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对策。
1协同理论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启示
协同理论源自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所创立的协同学。协同学意为“协调合作之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7]。它将整个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所有结构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对象[8]。赫尔曼·哈肯认为系统内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导致序参量的产生,序参量又支配或调控着子系统的协同作用,由此促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系统中的这种“协同工作”机制,使系统各部分相互协作,从而可以形成新的系统结构和模式[7]。协同理论提供了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新方法和思路,我国学者运用协同理论研究社会系统,将协同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认为“协同发展战略应当在人类活动的各种系统之中,并且也在人类生存其内的空间和时间之中,予以全面展开与通盘实施”[9]。
赫尔曼·哈肯也将协同理论引入到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未来的经济理论将采用协同理论的方法来研究新的经济现象,改善经济的运行状态[7]。近年来,我国学者将协同理论引入到我国社会经济分析中,提出了“产业协同”的理念,体现了协同理论在指导产业经济发展中生命力。产业协同是指多个产业及其下属的相关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密切配合和协调,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网络中解决好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价值创造过程和市场上最大程度的发挥合力,达到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10]。产业协同主要有生产协同、管理协同和市场协调等方式[11],基于知识交流的角度,产业协同可以分为层级分解和知识同化两种模式[12]。产业协同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无疑为进一步研究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
海洋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活动的集合[13]。海洋文化产业包括海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海洋文化艺术服务业、海洋工艺美术品生产业、海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海洋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涉海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涉海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等。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海洋服务业中一种,他与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共同构成海洋服务业[14]。结合协同理论和产业协同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协同是指海洋文化产业内部子产业间以及与其他海洋服务业之间,在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协调互通、共享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包含海洋文化产业内部子产业间的协同和海洋文化产业与其他海洋服务业之间的协同2个层面。从空间角度来看,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意味着某一区域内部或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产业下属的子产业间以及与其他海洋服务业之间的优化整合与持续发展。
2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经济区,也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的重要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城市所辖的沿海行政区域。海洋文化产业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海洋新兴产业,在各沿海城市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辽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逐步从以海洋文化休闲娱乐业为主向海洋文化艺术服务业、海洋工艺美术品生产业、海洋文化创意和设计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是,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提升[4]。辽宁沿海经济带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构建以及辽宁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业一体化的实践都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
2.1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经济带邻黄海和渤海,拥有2 920 km长的海岸线和约6.8万km2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岸线绵长曲折,在海洋自然景观资源上有着特色鲜明的沿海山水沙滩风光带,如大连的金沙滩、星海湾、黑石礁,盘锦的红海滩,锦州白沙湾等,还有优美的海岛风光如大连大长山岛、海洋岛、獐子岛、广鹿岛,旅顺蛇岛,丹东的大鹿岛等。辽宁沿海经济带也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有着多样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如位于营口市的东北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金牛山遗址,葫芦岛的姜女石遗址、兴城古城、营口高丽城山城等体现古代海洋历史文化的遗址,还有旅顺的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营口的清代西炮台遗址、俄国领事馆旧址等展現近代历史的遗迹。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海洋人文景观的建设,如大连老虎滩、发现王国等主题公园,锦州世博园,盘锦江南风情园,旅顺博物馆等。辽宁沿海经济带还有着多彩的海洋节庆文化,如大连的国际海钓节、国际冬泳节、海洋民俗节,旅顺正月十三海灯节,葫芦岛泳装文化博览会、沙滩音乐季,营口大石桥迷镇山庙会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其中长海号子、金州龙舞、盘锦古渔雁民间故事等,是沿海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态。这些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内部子产业的多元协同发展,形成合理区域产业布局,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2.2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成功构建
为了加强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快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1985年,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成立,目前成员城市包括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和朝阳7个城市。联合体设立了理事会、秘书长联席会和理事会办公室及行业分会组织,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结构。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先后成立了港口物流、对外开放、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和旅游观光、人力资源、科教文化、生态环境8个行业分会组织。这些行业分会组织是推进联合体内各行业合作交流的专门机构。在坚持“互联互动、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下[15],在近30年的不断探索中,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将辽宁沿海7个城市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区域内资源的协调共享、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交流平台,从而有力的推动辽宁沿海经济的开发和开放。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成为落实这一战略的协调组织,在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的优化整合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而言,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互联互动、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正好契合了协同发展的理念;联合体已经形成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尤其是产业发展、旅游观光、科教文化等行业分会的成立,是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辽宁沿海经济联合体的成功构建和运作经验,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3辽宁沿海城市开展了旅游一体化的合作
2009年9月28日,西起葫芦岛绥中县,东至丹东虎山长城的辽宁滨海大道全线开通。辽宁滨海大道是我国最长的沿海公路,全长1 443 km,连接辽宁沿海25个港口,133个旅游景点,288个工业园区。辽宁滨海大道的全线开通,为辽宁沿海城市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机遇。海洋旅游产业率先开展协同发展的实践。10月24日,辽宁滨海大道6城市旅游联合体在丹东成立,形成了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推介、交通互联、营销互动、互惠互利”为原则,旨在整合沿海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沿海旅游带内旅游企业相互合作的《丹东宣言》[16]。2011年10月16日,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朝阳7个沿海城市在朝阳签订《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协议》中包含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对外联合促销、打造区域整体形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客源市场整合、实现市场客源共享;建立旅游投诉受理联动机制、提高区域旅游投诉办结效率等内容[17]。《协议》签订后,沿海6个城市着手整合由滨海大道连接起来的133个旅游景点,以海洋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推动海洋旅游产业的联动共享,将辽宁滨海大道观光带建设成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精品线路。至今已形成了由沿海自驾游、海洋休闲度假游、海洋生态旅游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辽宁沿海城市在海洋旅游产业互动合作上进行的实践探索,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3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3.1抓住政策机遇,创造协同发展良好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發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主张,使得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政策机遇。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第6章中专辟第3节论论述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指出“弘扬海洋文化,充分挖掘以涉海文物、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体育活动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支持开展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继续办好中国海洋文化节、青岛国际海洋节、厦门国际海洋周、象山开渔节、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等海洋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广泛传播海洋文化,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博物馆及民俗文化景区。积极培育以海洋为主题的演艺、展览、出版、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方面,鼓励“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在海洋文化产业上提出了建设滨海旅游基地的目标,要求“加大沿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滨海大旅游观念,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打破地区壁垒,加强联合与协作,实现滨海城市群无障碍旅游,推进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东北亚黄金旅游线路”。这些文件和政策都为辽宁沿海经济带进一步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推动各城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各城市应充分抓住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快有关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产业政策和办法的制定,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利用已有平台,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协调管理机制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已经建立起了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和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联合体,这些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创建了很好的平台。为了进一步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可探索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的成员组成,应改变以往联合体中只有政府的单一模式,而采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形式,由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城市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这些城市中的海洋文化企业、海洋文化产业协会共同组成。在联合体中政府发挥对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规划、布局和协调的功能,海洋文化产业协会负责推动不同城市建海洋文化企业的联系、交流和合作,海洋文化企业则根据文化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来实践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产业中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进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3.3打破行政区划,协同开发海洋文化产业项目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跨行政区域开展海洋经济资源的整合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成功构建以及沿海城市在海洋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上进行的探索为进一步协同开发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资源,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可以通过优化整合各城市已有的海洋文化休闲娱乐业、海洋文化艺术服务业、海洋工艺美术品生产业、海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海洋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涉海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涉海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等子行业中的产业资源,以构筑完整的产业链,节约企业成本为目的成立海洋文化产业园区。在海洋文化产业园区内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整合利用沿海經济带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项目。此外,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成立后,还可以通过设立“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地”、“海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示范企业”等形式,鼓励海洋文化企业开展海洋文化产业项目的探索和实践。
4结语
基于协同理论和产业协同思想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得出了新的协同发展目标。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发展应抓住政策机遇,创造协同发展良好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整合开发上下功夫;利用已有平台,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协调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协同开发海洋文化产业项目,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各个行业的优化整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3卷24期谭光万等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宪生,迟妮娜.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87-91.
[2 ]叶武跃,林宪生.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98-102.
[3] 林宪生,赵娜.辽宁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研究——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95-99.
[4] 张韶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5] 张春红.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潜力及路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6] 张陶钧.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就业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485-486.
[7]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9.
[8] 赫尔曼·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中的宏观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 叶峻.协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39-47.
[10] 赖茂生,闫慧,叶元龄,等.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1):12-16.
[11] 吴晓波, 裴珍珍.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50-52.
[12] 李若朋,荣蓉,吕廷杰. 基于知识交流的两种产业协同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42-44.
[13]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版)[M].国家统计局,2012.
[14] 国家统计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
[15] 国家统计局.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章程[J/OL].辽宁沿海经济,2010(4)http://www.jhb.dl.gov.cn/List_View.aspx?property=yhjj&id=703.
[16] 辽宁省人民政府网.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联合体成立[EB/OL].(2009-10-27)http://www.ln.gov.cn/zfxx/tjdt/200910/t20091027.436453.html.
[17] 李克瑶.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共推旅游一体化[EB/OL].(2011-10-17)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1-11/17/c_122293193.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