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欣赏艺术气息浓厚,对音乐教学及有关组织艺术活动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透过音乐欣赏能够拉近人们与音乐的距离,产生音乐艺术美感,使人们在赏析音乐作品时提升审美情感;另一方面,音乐欣赏课程也是当前大学生有效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透过音乐欣赏有益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形成,包括有助于增添创作灵感、陶冶情操、洗涤心灵等。因此,本文主要以音乐欣赏作为文章的阐述视角,谈及了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益指导作用与构筑途径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欣赏;大学生;情感;人文素质;培养
音乐欣赏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是目前高校透过素质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群体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以来,基于社会功力思想、院校间竞争激烈、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堂变得极为被动,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及干扰。一方面不少院校忽视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制约了音乐欣赏课堂上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养成,另一方面有些高校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与教材实施内容,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审美情感表达、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高等院校应能高度重视音乐欣赏教育,关注音乐欣赏教育实施后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以丰富学生课后业余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艺术素养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欣赏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
音乐是直击人们心灵,用于表达内心情感与沟通现实的一门艺术。音乐欣赏教育在大学艺术课程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站在艺术气息角度上去看待音乐欣赏教育,它的直观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感,包括对人们人格的不断完善作用。同时,通过许多音乐家、创作者等的音乐作品赏析,我们不难领悟到作者本身创造该作品时的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等,这对于学生们在活跃于当时历史文化生活、领略到音乐具有的零距离感、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此外,当人们通过大脑接收到音乐的情感传递时,人们往往会潜意识的随着音乐的律动、起伏而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实则这一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教育中许多学生逐渐领悟艺术情感信号的一种微妙表现。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会伴随了解到的音乐作品历史文化、背景、题材等进行联想,使之更好的处在“身临其境”状态下领略到音乐起伏、律动所带给其自身的那种喜、怒、哀、思、乐等情绪。同样,不同的人具有的性格、爱好兴趣不同,在赏析同一音乐作品联想到的意境或是主观意识下的情绪表现也不尽相同。那么,当学生们在赏析某个音乐作品时,所具有的独立、个性化思维也必然不同,所以当赏析性、艺术性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织于一体时,也就逐步提升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程度,利于其人文素质、艺术气质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本身属于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艺术专业,在学习音乐与参与各种与之相关的艺术活动时,实际上极为需要具备音乐审美的高度协调能力。只有学生们能够领略到音乐的艺术气息,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欣赏的诸多作品下逐渐协调各类审美体验。马克思在过去曾经说过:“仅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也就是说,人们在聆听、赏析音乐时会极大程度上调动感官刺激,进而才能通过人体感官刺激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往往需要协调人体感官能力,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来使我们发现“心声”,并领略到属于我们与音乐文化间的一种共鸣、沟通的艺术气息。而恰恰这一过程正是人们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的必然交互过程。
(二)提升优秀品质
音乐艺术具有吸引力,在音乐欣赏教育作用下的许多学生不仅能够透过音乐作品领悟到其异域文化、作品历史背景、作品欲要表露情绪等的内涵性抽象元素,同时还能在熏陶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素养的同时,达到学生与音乐间的内在情感沟通作用。这种沟通,需要学生们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具有的美感,以及音乐作品所处历史年代、艺术气息之下具备的生活感悟、基本情绪表达。特别是在当前愈发烦躁、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学生在课堂接受音乐教育的艺术气息培养过程中,其不仅在于提高单方面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通过音乐作品感悟到一些对生活实际、人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多重思考,这也是学生透过音乐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养、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历经过程。
(三)提升想象创造力
音乐欣赏教育之所以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想象创造力,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具备创造性的直观特点。许多作品、音乐素材的生成,都需要历经创造、音乐形式表达、融合音乐文化等多元化过程。那么,当学生接收到某一音乐作品时,即使只是一种基础的轻音旋律,也会使得学生的脑海与音乐旋律一起进行律动,思考旋律是否具有美感与否,包括透过思考、想象等实现思维创造力等的素质养成。事实上,音乐作品使得学生们在深入想象空间时的历经过程,也是学生对其音乐作品基本情绪思考、风格样式分析、精神特质体会进行共振的一个过程。而完成这一过程客观来说的质量好坏,在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差异水平高低。比如,许多学生在听到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歌曲时,不少学生虽然能够领略到其中作品表现出的激昂、振奋、热血、爱国等情绪,陶冶了自身爱国情操,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其中树立直观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但是,音乐艺术具有的这种不折不扣的创造、想象特性,也必然是推动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价值观树立的前进动力。
三、音乐欣赏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构筑途径研究
(一)丰富艺术文化内涵,提升艺术修养与鉴赏力
音乐欣赏教育本身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功能作用下不论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差异高低,作为每个音乐作品的欣赏者,都必然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高校更为重视音乐专业下一些基础功底、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重视培养,却忽视了素质教育功能体现。特别是至关于学生内心与音乐艺术交互的情感表达。如此一来,这并不利于学生在情感表达、人格完善、修身养性等。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时,不论是表演课赏析,还是不同题材的作品赏析时,都应当注重作品创作人思想内涵向学生的表述,目的是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自身完成与创作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技巧掌握。一个作品只有具备情感、技巧、人性等多元要素时,才能实现客观意义上的雅俗共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益处。此外,除却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年代、背景、创造思想等的同时,还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赏析作品的充分时间与想象的“情境空间”,以促进学生培养出难得的艺术特质等,受益终生。
(二)了解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艺术人文气息
随着地域文化间的密切交流与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普及,学生们对于新奇世界的求知欲望也显著增强。特别是青年阶段,学生对于音乐抱有的热情非常浓厚。为此,这就需要以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兴趣加以引导,逐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力与音乐艺术人文素养。可以说,不同的音乐作品展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也必然有所不同。通过音乐欣赏教育,应能重点学生在赏析这些音乐作品时对作品的艺术内涵、创作思想等的掌握,如此让学生领悟到作品融入了情感才能更打动于人,具有艺术鉴赏力与人文气息。
音乐家舒曼曾经这样评价过肖邦:“如果北方独裁者知道在肖邦的作品中,在旋律简单的玛祖卡里面,有一个多么危险的敌人在威胁着他,那么他一定会禁止这种音乐,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鲜花丛中的大炮。”也就是说,舒曼这样评价同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肖邦并非不无道理。这是因为肖邦长期辗转于异域他乡,所以在他的音乐中难免中带有一种高冷、敏感、神经质的另类艺术气息,但这也是透过其作品能够强烈领悟到热忱爱国与民族性的关键。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课堂中不妨试着多留一些时间丰富一下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们对音乐艺术及不同多元作品体系的鉴赏能力,以不断丰富其艺术气息与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三)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造力
透过音乐追求艺术气息本质。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目的不仅在于辅助掌握赏析音乐素材、作品等具备的演唱、弹奏等专业技巧,同时更多的是在于通过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文化、空间、地域与作品人本身达到心灵层面上的积极沟通。这种沟通直观意义上而言是充分对创作者的思想、文化内涵等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音乐艺术间的“零距离”感,为学生们培养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创作灵感、实现情感升华等奠定重要基础。就如我们熟知的大发明家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都是通过优美乐曲的启迪之下,使其创造性思维提升更进一步,实现了思维的转换与升华,进而创造了更多的举世瞩目伟大发明。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教育需要给予学生情感交互与遐想的空间,使其逐渐培养创作灵感等艺术特质,具备浓厚的艺术人文气息。
结语
透过音乐欣赏教育,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赏析音乐作品时领会到创作人的审美情感、人文气息、艺术修养等,同时也能在整个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领略到音乐的美感,达到陶冶情操、洗涤心灵、健全人格等的修身养性重要目的。因此,教师应能对音乐赏析的有关作品、曲目等进行细致推敲,以切实满足大学生青年的个性化需求,力争做到达成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俊.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探究[J].神州,2012(05).
[2]杨丽霞.谈音乐欣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
2013(05).
[3]朱丽丽.关于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11).
[4]于颖.论音乐欣赏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时代文学,2012(07).
[5]陈佳.浅析高职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J].青年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04).
[6]傅丽娜.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育德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7]周敏洁.人文素质课程《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05).
[8]罗剑莉.音乐欣赏在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
作者简介:苏艺(1982—),民族:汉,性别:女,籍贯:河南郑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