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2015-04-29 20:56姜琳琳
成才之路 2015年19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高等教育

姜琳琳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积极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文章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以素质教育思想作为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给出了今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可行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6-002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和具体培养方式组成的综合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不仅要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还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方式,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其主旨是遵循教育规律,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到提高,并形成稳定的、长期的、潜在的综合素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基本宗旨。高等教育除了授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使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爱因斯坦曾言:“学校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事实上,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除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对应聘者专业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为严格外,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看学校、看学历、看专业”的招聘方式,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变得更加审慎务实。

在部分高等教育中,更为关注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训练。这种只挑看似有用的知识学的做法,尽管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收益,但由此导致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和思维方法局限性,必将会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后劲还是有赖于接受比较全面的教育,特别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各个高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在于积极转变狭隘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把素质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二、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个性、潜能、创造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在学习能力、需求、方法等方面日益凸显的差异性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切实地适应学生群体多样化的需要,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高等教育应在坚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倡个性化教学: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架构多样化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突破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僵化、刚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结合学生能力和兴趣设计出多维教学体系和教学运作机制。

2. 坚持学思结合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摒弃过去单纯以知识灌输为重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造,形成良好的思维惯性。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和发展观,变革偏重于识记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授之于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断深化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更新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3.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才能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从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尚存不足。

因此,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增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高校应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加强资金投入,合理配备指导教师,把学生作为实践主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积极质疑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等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三、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1. 修正现有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的评价体系既是指挥棒,又是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本导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如录取标准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偏重考试成绩等一些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虽然进行了多轮调整,但录取方式上仍然基本上主要是看分数,各个高校也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判断在校学生的学业。事实上,考试分数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但并不能充分体现其现实或潜在的创新能力,无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影响了教育测评的公平全面性。因此,各个高校应拓寬思路,积极修正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学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量时,除了以成绩为基点外,也可以从参与课题、参加实习、社会考察、创业实践等多角度进行测评,以保证不错过真正的全面人才。

2. 营造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环境

激发主体探求知识的自觉意识是教育主旨所在。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高校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寓思想活力于对世界、社会与自我的不断探究中,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每个优秀人才的成长过程各不相同,而自觉的求知热情是其共同的特质,个体的个性和兴趣是这种热情的原动力,教育和学习环境则是推动这种热情燃烧的燃料。“从教育的意义上来看,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或创造的潜能”,但现实社会中很多因素禁锢了其发展愿望,限制了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各种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营造一种宏大包容的文化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课程、专业和学习机会,为学生成长营造宽松、开放的制度文化环境,让大学校园成为学生创造力发展和思维力飞翔的家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助推器。

3. 开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学术活动

学术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而学术的本质是进行探究创新。目前,我国大学校园中专业基础课程偏多,实践学时被压缩到很少,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不够宽广,实践体验相对更少。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的学术兴趣逐渐减退,作为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内涵,使探究成为教学的动力。各个高校应当强调学术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机会,应该在课程与专业活动以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学术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广泛深入地接触大量不同事物中发现问题,学会观察与分析,形成有独创性的见解和对策,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使其在了解学术前沿、体验研究甘苦过程中,萌发探究兴趣和创新潜能。

四、结束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积极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和具体培养方式组成的综合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不仅要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还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方式,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顺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張力.吉林省人才兴业战略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08).

[5]白玉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宜宾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宜宾学院学报,2008(04).

[6]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03).

[7]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8]李祖超,国旗.论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J].教育评论,2010(04).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高等教育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