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丽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亲近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之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把握住教材与情境的结合点,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艺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收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
关键词:情境;兴趣;实验;导语;图画;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9-0098-01
学习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亲近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之源。认识并运用好学习兴趣的这一特性,可以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大助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实验引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从形象思维到建立表象,再抽象概括,才能深刻理解、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直观演示,用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如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捞铁牛》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走了拴浮桥用的八只万斤重的大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在没有现代设备的古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起来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这里有一个盛满水的大玻璃缸,在缸底有些沙子。一不小心,一个砝码掉进了这个玻璃缸里,陷在了缸里的泥沙里。接下来,老师叫缸里的水把砝码送回来。有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们用这样的方法:用两只铝盒,把它们用架子和绳子紧紧地拴在一起。先往铝盒里装沙子,请同学们注意看铝盒有什么变化(下沉)。等铝盒下沉到临近河沿时,拿一根绳子把砝码拴住,另一头绑在两个铝盒之间的架子上,并开始把铝盒里的沙铲掉,注意铲沙时铝盒有什么变化,拴砝码的绳子有什么变化,砝码随着铝盒的变化有什么变化(铲沙时铝盒慢慢上浮,拴砝码的绳子越绷越紧,砝码慢慢地从泥沙里拔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谁想出这个好办法的吗?(想。)请同学们看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这样出示课题,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叫水把铁牛送回来”这一独特设想打下有力的基础,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导语激趣
在教学新课前,教师把课堂氛围渲染成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合拍,自然而然地入境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浙教版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课题的。课件播放哀乐,教师配乐深情地讲述:“我们不会忘记,工作了一夜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看见一位清洁工人在扫地,他马上走上前去和清洁工人握手;我们不会忘记,在飞机遇到危险时,周总理立即解下自己的伞包,大步跨到小杨眉面前,把自己的伞包给小杨眉背上;更不会忘记在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上,周总理和蔼可亲,和傣族人民载歌载舞……今天,周总理要和我们离别了,让我们在长安街静静地、静静地与首都人民一起,送送周总理吧。”课件中出现周总理的遗像,播放人们送周总理的录像,出示课题。这样出示课题,渲染了环境,烘托了气氛,有些同学甚至忍不住留下了热泪。感情的共鸣,思想的合拍,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奠定了基础。
三、图画现境
图画可以把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设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形象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鄂教版第五册《卢沟桥的狮子》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有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板画的优势,让学生分句读第三自然段。每读一句,教师就在黑板上把句子中描绘的狮子图贴出来。这样图文对照,以图释文,学生就能领会“有意思”是指狮子样式多而奇。这时,教师饶有兴致地说:“同学们,假如是你在雕刻卢沟桥上的狮子,你会把它雕成什么样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相回答:我要雕刻一只正在睡觉的狮子、我要雕刻一只朝着你摆尾巴的狮子、我要雕两只连着的狮子兄弟、我要雕一只正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小狮子……想不到教师这一问,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师又趁热打铁,问:“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老师都记不过来了。你们想想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五种吗……”教师借助图画创设情境,层层递进,卢沟桥狮子的万千姿态便呈现于课堂之上。
四、音乐渲染
美好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在教学中渗透音乐,不但能够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播放了《草原晨曲》,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祥和的气氛,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然后,教师充满深情地朗读课文,配上音乐,给学生以读书的范例;接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最后,学生交流朗读,互评互赏,并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配乐朗读。学生朗读兴趣进一步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读得声情并茂。通过朗读,学生眼前有景,胸中有形,心中有情,达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把握住教材与情境的结合点,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收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教师还应把握机会,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白云利.浅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1(27).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