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乡村儒学建设实验

2015-04-29 00:44赵法生
山东画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风气教化儒学

赵法生

从2012年底开始,我们开始在尼山周围的乡村着手进行乡村儒学建设实验,一直以来,乡村儒学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乡村儒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重建儒家教化体系,重建乡村的人生信仰和人生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改善乡村治理状况。它力图将儒家教化体系的重建,与解决乡村治理的当下问题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目前条件下乡土文明的重建之路。

一年半多来,乡村儒学建设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头半年效果尚未显现,半年后村民开始品尝出儒学的味道,一年之后家风和村风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涨。乡村儒学给村庄带来一系列可喜变化:

首先是打娘骂老的风气被刹住,孝亲敬老风气渐浓。二年前调查时,让村干部最头疼的问题是许多村民不孝敬老人。在头半年,孝道教育好像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寒冰在悄无声息地被仁爱的春意消融着,终于,到了春节前后,量变引起了质变,一股孝亲敬老的暖流从村民心中涌流出来。村里有一个叫刘德娥的老太太,三个儿子,事先约定每人每年应该给老人200块钱,二儿媳妇不但不交纳,反而说婆婆偏向老大和老三。经过一年的学习,去年大年三十,二媳妇不但送来了二百元,而且请婆婆去她家过年。婆婆正月初一跑到村主任家里,说:“他三叔,书院的班可管用了,可千万不能停!”那个公开在大街上打婆婆的耳光的恶媳妇,也来听孝道课,尽管她不好意思坐到前面而总是坐到最后一排,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对于公婆的态度大大改善,过春节时竟然破天荒地给婆婆买了一身新衣裳,最近时常用三轮车拉着婆婆赶集。那个气死公爹而且不出来送葬的媳妇,听课后也有改变,尽管公婆都已经去世了,可这个一向与邻居关系不好的村民,变得比以前和气多了,时常给邻居帮忙。记者来采访她时,他以为公家派人追究她不孝敬老人的过错,吓得躲到亲戚家里一天没敢回家。一对婆媳因为计划生育问题形成积怨多年,现在和好了;一位乡亲在雨季到来之前忙着给他的老娘修房子,以前他才不管这些闲事呢。现在,打娘骂老的现象不见了,用一位村民的话讲,村民们不好意思这样做了。原先不孝老人是正常的,现在感到脸红了,内心中的变化必然反映到行动上来。

家风的改善带动了村风的好转,村里的风气也发生了明显改善,一是邻里关系变好了,原来是互相不服气和彼此看热闹,现在邻里关系融洽多了。两个中年妇女因为矛盾多年不说话,学习了儒学后,现在经常一起去赶集。二是酒后骂街的现象不翼而飞了,这本来是这一代乡村的一大人文景观,也是村干部无可奈何的事情。有人心中不高兴,喝醉了酒就骂街,有人丢了一只鸡能在大街上骂六、七个小时,什么难听骂什么,直骂得两嘴翻白沫。一年之后,这种景观消失了。三是小偷小摸明显减少了,村里的“秋里忙”(秋天到田野里偷人家的花生和果品的人)不见了,在最早开始儒学讲堂的北东野村,按照村民的话说,去年下半年以来连一双袜子都没有少过。四是村里的卫生大大改善,乱倒垃圾的少了因为人们宁愿多走几步将垃圾倒在坑里。五是干群关系有所改善。原来,村干部和群众打架是家常便饭,有一年因为土地调整,干部和群众打架4次,现在不用了。上一次农网改造,需要砍伐村子里的一些树,但有个别村民就是不许动自家的树,还骂村干部,结果导致村干部和群众打群架,当年参加战斗的几个小组长现在还记忆犹新。可是,今年的农网改造却进行得波澜不惊,没有一家出来打横炮,村支书说到这里露出了一脸的笑容。

北东野村主任庞德海说,我原来以为农民天生就是油盐不进、四六不分,是教育不好的,现在来看不是这样。官庄的村主任也说,看来没有天生的坏人。言行变了,风气变了,是因为心里变了,心里变得柔软了,这正是儒学教化的力量。实践证明,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是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在,每到学堂开讲时间,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拄着双拐的,有眼睛失明让人领着路的,那种扶老携幼的情景令人感动,显然,农民心中沉寂已久的某种东西已经被唤醒了,那被唤醒的究竟是什么?是人伦、人道和人性。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曾说:诚信、恭笃和礼让,即使到了蛮夷之地也是不能丢弃的;亚圣孟子也说:人心喜欢圣贤的义理,就如同人的嘴巴喜欢珍馐美味儿一样。尼山脚下的乡村儒学实践证明,由孔子开出的儒家道德原则不仅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传统的,也是永恒的,它注定将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中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有删节)

猜你喜欢
风气教化儒学
风气
儒学交流在路上
风气
风气
风气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