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是人创造的;未来,是人抒写的。人是历史与未来的载体,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永远都有一定的意义,至于意义的大小,就在于个人的感悟。
关键词:历史;感悟;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77-01
孔子說:“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启发极深,人类所以有文化,脱离野性的原始,就是因为他继承前人的创造,有历史素养,因了前人的指引,不重蹈覆辙。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不懂历史,那么他根本就不能成长他自己,不会去开启自己的生命,建立自己的理想。历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学生们在学习历史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将历史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这便是成长。
幽幽岁月,遥远古老的历史,学生们能够从中感悟什么呢?我认为,学生们在历史课之后,留于他们脑海中的感悟必将点燃心智,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考虑问题时容易片面看问题,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思维缺陷,在教学中我首先教给他们哲学的学习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得到感悟。方法主要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并透过现象抓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顺藤摸瓜,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学历史
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和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初三历史中学到新航路开辟,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意义。零碎分散的史料若不联系分析,很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形成看法,得到感悟。课前,我布置三个问题作为预习:(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3)开辟新航路的意义。上课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来学习,各组推送一名同学解答,最后总结三个小组的学习所得。最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亚非拉国家长期落后的现实是什么导致的?这样,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答案,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
二、举一反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历史
唯物辩证法认为,把握历史脉络,动态地去学习。学海中的学生对于考试制度很有兴趣,我国古代史部分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便很能触动他们,于是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科举制的发展之路:由先秦世卿世禄制演变至秦汉、魏晋荐举制,直到隋朝诞生科举制,延续到明清。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影响大,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深入地认识科举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科举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什么?学生从科举制的演变中了解了科举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早期起过积极作用,而到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成为压抑人性和创造力的关键,它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它在历史演变进程中作用不同。联系现实,今天的考试制度吸取了以上的不足,得到了更好地发展。由考试制度,我又布置下课后作业: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之路,又是怎样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举一反三、通古博今的乐趣。
三、一分为二,让学生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学历史
从不同角度看出,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用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例如,中国两位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历来评价不一,初中学生更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在学习时,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辩论赛形式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作为伟大人物和暴君的表现。下面以秦始皇为例剖析人物,我首先在学生们踊跃辩论之后告诉他们: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民心所向,显示他的雄才大略;但他修长城、建阿房宫、兵马俑,横征暴敛,又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另外,修长城、凿灵、书同文、车同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这样,学生们在后来的历史学习中都会很自然地运用客观评价的态度认识历史人物,收获甚好。
四、寻根剖底,让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学历史
历史更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于古代皇帝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我让学生作为有心人去总结归纳。一开始学生不是很清楚,但研究了几位皇帝之后他们则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保住皇位。而初二中国近代史部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更是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历史学习的寻根究底,深度挖掘了历史的真面目。
总之,运用哲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学生才会从中有所感悟,不被某些历史结论和现象蒙蔽,重新审视历史,对其有清醒的认识,并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走出来,在更高层次上看待历史,把读到的历史、智慧与自己的成长结合,这便是感悟历史,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代政洪.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0(03).
[2]周用法.历史教学自主学习法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02).
[3]陆化亮.新课程历史学习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0(11).
[4]周雪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5]张忠.认真摸索教学规律 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J].云梦学刊,1980(02).
[6]阎崇年.谈谈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分析高考试卷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02).
作者简介:冯国芳(1972-),女,江苏仪征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