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的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融入课堂,从而主动学习探索。
关键词:教学情境;生活;问题;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70-01
数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不应该游离于生活之外。事实证明,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使数学课堂生动活泼,不再死气沉沉。什么是数学情境呢?数学情境是指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场景,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生活情境,怎样发挥情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成长成才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悟”
情境创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既要有“生活味”,更要有“数学味”,否则,所创设的情境就是毫无意义的。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已学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课件显示:两个小朋友用大小一样的10毫升的量杯各倒一杯水。倒进一号杯的水有8毫升,倒进二号杯的水有4毫升,他俩一共倒了多少毫升水?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学生用数刻度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动手操作:先把二号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中,凑成10毫升,再加上剩下的2毫升,得12毫升;也有的学生把一号杯中的水倒入二号杯,凑成10毫升,再加上2,得12毫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领悟到进位加法中的关键是“凑十法”。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度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学习,去“悟”出所学的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会充满兴趣和求知欲。解决一个新问题,学生又会从中感受到成就和荣誉。如果在数学课上,教师墨守成规,完全按照课本一题一题地讲解,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进而觉得数学很枯燥乏味。这对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非常不利,谁会对一项枯燥的工作保持长久的热情呢?问题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剂良药。就数学而言,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产生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建立桥梁。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小猴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9、10、11、12个桃分别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怎么分?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他们经过探究发现,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多余。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及时加以总结:“在生活中常常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像這种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
三、创设辨别情境,让学生“评”
新知识的吸收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运用时难免出现偏颇。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师不必心急如焚,但努力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助于辨别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练习、评价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错误之处,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我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首先让学生计算25+6=?,在巡视检查时发现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31,一种是85。两种答案究竟谁对谁错?我没有急着公布正确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评。学生纷纷被“小老师”的角色所感染,踊跃地加入到评判当中。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探究欲望被唤醒,潜在能力被挖掘,纷纷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是31。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纠正错误,深化认识,形成数学技能的过程。学生总是面临对与错的选择,每当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时,就意味着很好地摒弃了错误的观念。问题的创设正如困难的小山,翻越这些小山到达知识的峰顶,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形当中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饶有兴味,才能使传统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乐趣、充满生机,变得更加精彩。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程,从而不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益平.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11).
[2]隋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形式化问题[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汤长江(1977-),男,江苏高邮人,小学二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