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精彩的数学课堂,总少不了学生精彩的展现。课堂上学生探索与交流过程中思维的碰撞,更主要的体现于学生精彩的发言。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广泛的交流中,同学们言之有物;主动提问中,同学们求知若渴……这诸多的精彩,何尝不是每一个教师所热切期待的呢?然而,对于一些课堂发言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展现如此精彩的发言,需要有战胜自我的勇气,需要执著的奋争,需要有坚定的自信。
当前,课堂教学在逐步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在逐步改进,“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言。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课堂上不愿意发言,甚至恐惧发言。长此下去,渐渐地就会对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失去兴趣,这样既影响了学习,更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他们克服懦弱、消除恐惧、战胜自卑而主动投入、积极发言的勇气与信心从何而来呢?
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发言的成因有很多,然而最初的原因就是“怕说错”。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愿意展示自我的冲动,只是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还不成熟,或者得出的结论尚欠推敲,一旦说错了,会引来大家的争议、反对,甚至嘲笑,更担心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如果这些可怕的后果真的出现了,其内心就自然地形成了课堂发言的恐惧感,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肯再表白自己的想法,渐渐地也就放弃了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而最终成为很守规矩的“听众”。
在这种情形之下,只有老师的关爱与鼓励,才能给学生以自信,使学生大胆发言。
有的学生在课堂发言时态度不自然,说话的声音太小,有时甚至“语无伦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不要因怕耽误课堂时间而拒绝学生的发言,更不要对学生态度冷淡甚至抱怨。
记得我班有一个男同学,他说话时吐字不清,我刚接触他时,就听不懂他的话,要靠别的同学把他的话“翻译”过来,我才能明白他话的意思。我想,越是这样,我就越应该多给他创造发言的机会,我深知对这个学生不负责任的放弃会带来的后果。基于这样的想法,每节课我都要让他先发言,并能够认真倾听,且不厌其烦地为他指导。渐渐地,我能听懂他的话了,他在发言时吐字也越来越清楚了,语言的逻辑性也更强了,看到这个学生的进步,我和同学们都很高兴。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能够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就是对学生的赏识与尊重,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勤于发言,点燃了学生内心的希望。
二、激励学生建立自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课堂上,从教学设想到教学实施、从课堂互动到教学评价,处处都要为学生着想,尤其要多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有时不主动发言,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也不能说明他们没有成熟的思考。
1. 要倍加关注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迟钝的,而教师不要因为他们“不愿意回答”而“置之不理”,而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他们的存在,因为存在就意味着参与,参与就意味着思考,继而让学生体味到老师的“不放弃”就是一种最好的鼓励,老师的“坚持”包蕴着强大的力量,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那热切的期待。
2. 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价是一种更好的激励,是为学生树立自信最直接的方法。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张温和的笑脸、一个温情的眼神、一次温馨的举动……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评价。
在对学生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从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并且这种激励行为已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写“温馨评语”就是其中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
在对待批改数学作业时如何写评语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很好”、“你真棒”之类评语的意义极其普通,难以起到评价的作用,于是在写评语的时候,我针对不同的学生,结合学生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形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写了一些各不相同的评语,称之“温馨评语”。 (下转 32页)(上接 138页)
“你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展现出更多的精彩!”
“你分析问题思维活跃,解题思路新颖,解题方法独特,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相信在明天的课堂上,你一定会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每次作业发到手之后,学生都会认真地看批改结果及作业评语,似乎每一次他们都读懂了什么。这样,在一次次成就感的慰藉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作业做得更好了,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最令人欣喜的是“温馨评语”在学生的内心播下了爱的种子,从而使学生逐渐克服了自卑、赢得了自信,使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发言的内容上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愈加独到、有见地。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策略集中体现一个字——“爱”:祛除自卑感需要爱,树立自信心需要爱,关注学生的长足进步更离不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