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也随之凸现。为及时解决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总结提高教学实效的新方法。福建省南安市美林第一小学坚持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阵地;以全体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研究目标,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制定校本教研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和工作计划,加强校本教研管理。规定每周二下午为语文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周三下午为数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周四上午为技能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周五下午为各课题组专项研究活动时间。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和高效的教研机制,为全体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活动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在品德科教研方面成效更为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教研校本化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人求真、导人向善、促人自信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学校为了突出本学科的重要地位,先后申报了市级“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项目研究品德科试点校和省级《品德与社会》学生评定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实验校。各年级均设立了专职教师,添置了许多本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成立了本学科的教学与课题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我校教师中有省、市、县级品德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优势。定期组织全体品德科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深入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个人自我反思、集体同伴互助和专家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着重在“研”字上下工夫,研课标与教材、研教法与学法,研案例与作业,研设计与评价。
品德科教材,虽然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但它强调的是基础性和统一性,无法兼顾到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另外,现行教材因受到篇幅、字数的限制和时空、地域的制约,一节课只有几幅图和简单的几个文字,不少教材内容已经显得不足与滞后,并不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社会的发展。这就更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更需要进行校本教学研究。所以不少专家都曾经指出:小学品德科教学要成功,功在课前,重在资源。基于这样的现实,我校特别强化本学科的校本教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深入挖掘教师潜能,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说课和片段教学以及教学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深入挖掘本地资源,重组教材内容。如今我们已经设计出一整套有利于学生发展,又适合本校教师教学使用的活动内容、作业布置、课件制作和评价量表。其中教学活动设计包括各个主题中至少都有一节完整的课例;作业布置包括每一节的课前活动准备,课中作业练习和课后延伸内容;评价量表包括:课时学习评价量表、单元学习评价量表和学期综合评价量表。力争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敢于表达、主动参与。经过近两年来的反复实践、深入探索和不断修改,如今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了教学实效,促进了教师发展。
二、坚持教学电教化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给品德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作为品德科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与时俱进,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力争把静止的图文变成活动的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感官,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的课外。通过这两年来坚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验,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电化教学的功效,更加重视鼓励教师课堂教学电教化,并形成制度,专人负责,做好记录,检查评比。在每周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课件的制作,交流各自的经验,分享各自的资源,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有计划、有目的地分工合作,分头搜集整理本学科的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学课件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管等方面工作做得很到位,至今已经先后收集和制作了一百多节本学科的课件投入使用,为全校品德科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有效的支持。
通过信息技术与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优化课堂的小环境,而且能够实现:教学方法多形式,教学设计多层面,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思路更开阔,教学效果更明显,学习方式更多样。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多媒体的引入,使本学科的教学活动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实现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落实评价全面化
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侧重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品德课的教学评价,不可能像其它学科那样,一纸定高低,一次分胜负。而应该采用多元、多样、全程、全面地评价,才能做到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品德课学生评价不但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的比较。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对此,我校自从参与项目研究和课题实验以来,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深入探索学生评价量表的设计,积极开展学生评价改革实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评定量表,不断地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如今,已经设计出一整套品德科学生评价流程图和课时学习评价量表、单元学习评价量表以及学期综合评价量表。通过这一流程图和评价表的实施,就可以为教师实施学生评价提供明确的思路、途径、方法和要求,也可以清楚而全面地看出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其特点:一是全面、二是有效、三是可信、四是可见、五是可操作、六是能实现。学生在这发展性的日常评价环境中学习,心情最轻松,也最自由;参与最主动,也最投入;感觉最良好,也最有兴趣;效果最明显,也最快乐,不但能够达到知行统一和有机结合,而且能够突出“发展重于考试、进步大于分数”的发展性评价观;更能体现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评价过程不但能够真正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而且能够实现: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标准差异化、呈现形式多彩化的改革目标。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个性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改革、教师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研是为了教,教则需要研;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通过近两年来实施校本教研的实践,我校品德课教师:理念更新、方法更活、信心更足、能力更强;大多数学生:参与度更高、能动性更大、愉悦感更强、实效性更好。有效地改进了品德科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研究能力,增强了品德科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