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策略: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2015-04-29 12:39:53吴国民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摘 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探讨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实践;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开展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体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策略:深层挖掘育人功能;丰富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布局;落实社会实践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 体育院校;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2013004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approaching,understanding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outside the first classroom for college students,as well as an important link of cultivating the all kinds of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on the par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in sports colleges is beneficial for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effectiv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by tak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s an example.The approaches proposed by the research include:providing social practice in the form of volunteer services in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participating in major rituals and celebrations,developing social practice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holidays,and organizing public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The study also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to develop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sports colleges:deep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ocial practice,enri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layout for social practice as well as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n social practice.

Keywords:sports colleges;social practice;social responsibility;innovation spirit;volunteer service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吴国民(1964—),男,河北宽城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2年,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团中央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12年教育部等7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环节。”[1]本文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探讨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为体育院校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参考。

1 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义

1.1 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接触社会,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充分认识国情。通过担任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在充分感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国家的富强、民族振兴的步伐,通过服务各国运动员,加强与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运动员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国情,既看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能够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自觉增强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劳动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过程,大学生参加赛事志愿服务,可以感受和体会赛事组织工作的艰苦劳动,在服务中磨练意志品质,同时能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互相合作,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集体观念。

1.2 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又体现在实践中,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是创新的主体,只有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出创新能力。而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立足现实,把握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势,紧紧抓住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在积极承办、参与多项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同时,将体育竞赛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体育赛事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过程,逐步构建起以体育赛事为依托,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4部分构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学校把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并以此带动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实践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率先在全国本科教育中设置了“运动竞赛学”“运动竞赛方法学”“赛事管理”等专业课程,各专项技术学科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开展有关竞赛组织管理、竞赛规则、裁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当中,为各专业的本科生参与体育赛事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打下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持。

1.3 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就业单位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尤为突出。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就如教育部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的,“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首都体育学院根据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依托体育赛事、寒暑假社会调研、体育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牢实践技能水平。

2 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

2.1 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实践

体育专业院校在体育赛事筹办与参与组织方面具有优势,而各大体育赛事也就成为了体育院校培养体育赛事管理与组织人才的有效社会实践途径。例如:首都体育学院从1990年起,以承办第11届亚运会篮球比赛为契机,先后承办了第1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7届全运会、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世界华人篮球赛、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乒联职业巡回总决赛、2005年大师杯国际羽毛球锦标赛、中国跆拳道邀请赛、2007年第18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2007—2012年国际斯诺克台球中国公开赛、第4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竞标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2010年北京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比赛项目和部分训练任务。这些大型体育赛事,既有国内比赛也有国际比赛,既有政府主办也有市场运作,这些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赛事活动,为学生全面参与赛事的各项工作,搭建起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实践平台。这种与体育专业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起到了学校内、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作用。

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开展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能使学生在赛事管理的多个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丰富的赛事实践内容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首都体育学院就是依托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形成了“人员招募—赛前培训—赛时管理—赛后总结—激励保障”一整套较完善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的体系。例如将体育赛事志愿者招募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初期,以公开海选方式为主;二是在成长期,采用分配名额的方式,将所需志愿者人数按比例分配到各系;三是在成熟期,采用定向招募的方式,根据岗位需求,组织同专业整年级或整班级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见,学生经历这一自愿服务的过程,也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过程。

2.2 参加重大庆典活动

仪式庆典活动具有形象直观、鲜活生动、隆重热烈等特点,容易给学生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仪式庆典活动与“我讲你听”的思想灌输方式相比,更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殊教育效果;仪式庆典活动的思想凝聚力、心灵震撼力、真情感染力非常强大,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仪式庆典活动本身蕴含丰富的教育功能,开展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2]。

学校通过参与国家或地方重大庆典活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在庆典仪式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庆典仪式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2009年,首都体育学院就有1 350名学生参加了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体育发展方阵的表演,这一国家庆典活动可以说要求严格,对于学校而言时间紧、任务重,而1 350名学生最终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系统的组织完成了任务,参训师生经过选拔、训练、管理及保障工作,形成了一支体能强、动作准、位置对、纪律严、风貌好的群众游行队伍,不仅安全、出色地完成了国庆群众游行工作任务,而且这次国家庆典活动也拓展了学校社会实践的途径,这样的庆典活动无论从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上讲,还是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培养而言,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3 开展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调查能够考验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能力。社会调查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寒暑期社会实践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实践形式、以社会热点为主要实践内容。在寒暑期开展的实践活动,寒假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暑假以集体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这样的社会调查能够使学生深入社会,获得理性认识。比如首都体育学院结合国家大事和社会时事,先后组织了以“见证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为主题的实践调查活动。自2008年以来,组织了多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赴通州区光爱小学,赴四川绵阳、北川、什邡、成都、都江堰、乐山,赴山东济南、泰安、曲阜、枣庄,赴东北哈尔滨、沈阳、吉林、长春等多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08—2013年,在北京团市委进行的“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比中,25人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39人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首都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5次获得“优秀团队”奖, 5次获得“先进单位”奖。

2.4 组织体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公益作为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形式之一,历来为人类所颂扬,并一直被认为是急待开发的现代社会博爱资源。公益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团结互助意识,是一种参与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3];因此,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结互助意识、参与精神和提高文化素质。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用体育运动作为手段实施公益项目。首都体育学院通过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活动得到启示,对体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于2010年成立了以传播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为主要任务的 “希望九州”社会公益社团。社团成立2年以来,已经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社工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等7家NGO组织开展合作。社团的工作在物质装备和资金上还获得了耐克(中国)体育有限公司的支持。

社团先后设计并实施了“青年先锋计划”“爱超越”“Gamechangers”等培训项目,为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12个省市的20余所大学直接培训志愿者500余名,间接培训近千名。 “希望九州”团队成员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工具指导丛书。社团制定了内部评估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走访,对公益项目进行评估,通过结合观察表及反馈表,对团队成员自己技能进行评估。

社团成立以来,参与多项体育公益项目的设计实施,其中:“让我玩”城市流动青少年成长计划已入围第7届中华慈善奖的评选活动,“跑完全程”项目已发展为全国性项目,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高中生帮扶计划中的品牌项目;参与设计体育公益工具手册6册;参与明星公益活动设计4次;组织校内、外培训50余场次;完成全国500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得到各级各类社会团体和单位的一致好评。“希望九州”公益社团创办人青年教师马克2013年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3 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策略

3.1 深层挖掘育人功能

体育院校大学生在开展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围绕体育专业特点进行,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深层次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1)注意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掌握的具有独特的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此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新事业发展的源泉[4]。要在社会实践中把课堂学习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进而转化为专业核心能力,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就要求在社会实践的安排上要有针对性,注意社会实践与专业课学习的紧密结合,同时要求要注意科学和严谨。

2)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以身体训练为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具有实践性、竞争性、服务性、国际性特征。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充分认识体育的本质,把握体育的特征,通过社会实践,为日后长期从事体育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3)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社会实践活动是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要想通过社会实践取得成绩,必须与一线人员和人民群众密切合作,获得实际的体验,还要深入思考,把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无论参加何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都要付出精力、体力和时间,还要同严寒和酷暑做斗争,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

4)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大协作的产物,不可能独自完成。体育运动实践更需要协作,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要注重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沟通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3.2 丰富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布局

学校所在城市和所处城区的特点制约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格局。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布局。比如,首都体育学院就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首都重大政治活动多和国际体育赛事多的优势,在社会实践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社会实践格局,另一方面要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形式。

巩固原有的社会实践格局,就是要充分依托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优势,依托北京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全面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活动,这种志愿服务可以结合专业进行,例如赛事的裁判服务、新闻宣传服务、运动员体能恢复服务等,在体育志愿服务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坚持服务首都的大型国家庆典活动,在服务国家庆典过程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增强国家荣誉感,并继续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充分认识和感受社会的进步,感受发展的不平衡,感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深化体育公益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传播体育精神,传播健康理念,传授健身技能。

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就是要在巩固已有社会实践格局的基础上,本着“就近就便,随时随地,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以全员参与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1)开展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把在学校周边社区中进行全民健身运动技能辅导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坚持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常年坚持,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够使群众受益,使学生得到经常性的锻炼;还可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分类人群的国民体质监测;再有开展全民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开展校内大型体育活动组织的志愿服务。每年体育院校都有大量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要把校内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成为活动组织的主体力量,根据不同专业,分配活动组织的不同任务,比如竞赛规程的设计、场地的服务、新闻宣传、开闭幕活动的组织、社会赞助的联络、医疗救护等,都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来承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3)参与学校建设的志愿服务。要引导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吸收学生参与。比如教学信息员、食堂伙食委员会、宿舍自律委员会、校园安全稳定志愿服务协会等,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食堂帮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宿舍楼管服务。

总之,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内涵,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延,让学生时时处处参与社会实践,让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其中,受到熏陶。

3.3 落实社会实践的政策保障

1)落实社会实践的学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规定,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生不少于25%的规定,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以保证。除去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以外,一定要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把它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由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协助教务部门精细地组织管理起来。

2)规定社会实践学分。除去安排实践教学的学分以外,一定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管理,科学安排社会实践内容,严格考勤,精算时数,做到有科学计划、有过程管理、有严格考核。

3)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评优奖励。要把参与社会实践作为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之中,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 赵博,林正航,郑云峰,等.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以清华大学“五个结合”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4(5):4154.

[2] 刘朝君,李吉鹏.充分发挥仪式庆典活动的教育功能[J].政工学刊,2008(2):4445.

[3] 卓高生.公益精神概念辨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1):8791.

[4] 李维维,唐旭东,吕全忠.应用型工程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10112.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6:06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07:52:05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9:43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6:07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