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论

2015-04-29 00:44陈世润朱毅
邓小平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陈世润 朱毅

〔摘要〕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长期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和社会主义道路论。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以及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讨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045-06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陈世润(1952-),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朱 毅(1985-),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特别是后者,让邓小平与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就他的伟人地位。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论断。笔者认为,这些论断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社会主义道路论,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社会主义应该怎么办这三个根本性问题,共同构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明确

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域,它要回答的是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追问,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和开展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一过程却充满曲折与艰辛。苏联共产党七十多年的实践和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的近三十年的探索都未能很好解决这一重大理论课题。正如邓小平所讲:“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在邓小平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主义本质作过一些论述。马克思从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入手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应该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剥削都被彻底消灭,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来展开的,这为后来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不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而展开的,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因而这一思考只能是一种设想,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源头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列宁则是从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他曾深刻指出:“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3〕虽然列宁从社会主义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也提出了个别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但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后来的继任者也没有能够很好理解、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事业后来均以失败而告终,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从理论来说就是与没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课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掌舵人的邓小平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与严谨。刚开始,他并没有急于从正面直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而是从反思历史和考量现实入手,采用了否定性思维方式来排除非社会主义本质的选项。这一点可以从邓小平的很多讲话中得到证明。他多次强调:“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4〕“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6〕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本质不是贫穷。如果说这种方式只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课题的破题,那么邓小平所立的社会主义本质又是什么呢?概括来说,邓小平的答案是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生产关系。这一答案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也得益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基础。具体来说: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他看来,“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7〕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要求。无疑,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但它并非是全部,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还必须要有完善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正如邓小平所讲,“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8〕足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仅是生产力,必须包含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的论述就成为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另一个方面。他反复强调作为生产关系范畴的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9〕。“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0〕“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1〕正是基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才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完整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其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力要求;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生产关系的范畴。至此,邓小平社会主义主义本质论的科学论断得以形成。这一认识成果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生产力要求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阐述社会主义制度要创造出比以往任何社会制度都要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生产关系要求从主体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主体自由解放。这两个方面不仅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张力,绝不可偏废,此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没有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败。尤其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忽视生产力,过分强调所有制改造,逐步形成“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的思想。这种单从思想上设计出来的社会主义本质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以牺牲生产力为代价来换取生产关系改善的做法,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定是要失败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社会主义阶段的定位

在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之后,那么,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观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大特征,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真实水平,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照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根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前提。没有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就不可能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缺乏亲身参与社会主义实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鲜有涉及,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则的预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探索的先驱。他首次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用以来表征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列宁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是粮食税阶段;第二阶段是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阶段;第三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纵观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分阶段划分理论的提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意义,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历社会主义实践时间不长,列宁的论述比较零散和感性,尚未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表达和完整的理论形态。在中国,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也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4〕与列宁三阶段论不同,毛泽东采用了两阶段论,但是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差异。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对纠正当时“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遗憾的是,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得到贯彻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全党迫切需要认清我们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凝聚思想共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1981年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一定的阐发。直到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才得以成型,成为全党共识,并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实质上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个统一体,有着双重含义:第一层是社会主义;第二层是初级阶段。前者阐明的是社会性质,后者表征的是发展水平,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如果离开社会主义这一质的规定,就不可能正确把握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反之,如果没有初级阶段这一量的标识,我们就不能清楚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要么超越阶段,要么落后形势。就社会主义长期实践来看,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质的规定,忽视了量的把握,从而导致超越阶段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定位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政治体制不完善,农业人口比重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不富裕等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由于我们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上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跳出中国,放眼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也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不仅适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也适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最有解释力的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理论上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国情最好的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准确的历史定位,是我们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最基本的依据。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我们最大的实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次成为全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共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被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凸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内涵和价值。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追问,到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的阶段定位,再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现了一种逻辑的必然。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通达社会主义本质,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要求。因此,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马克思、恩格斯有诸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与道路的论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则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则的预设。短暂参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列宁也未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社会主义道路,此后的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也未能成功解决社会主义道路问题。邓小平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开放。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他强调:“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15〕改革开放实质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对内改革;二是对外开放。所谓对内改革,就是要不断变革过去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方式、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邓小平对这场改革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和评价,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既然是革命,那么改革必将注定是全面、深刻的。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16〕对外开放,就是要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置于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按照邓小平的理解,这种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他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7〕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类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足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宽阔视野和胆识魄力。表面看来,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两个不同概念,两种不同的策略。事实上,这两层含义实质上是改革开放道路的一体两面,密不可分。没有内部改革,就不可能有对外开放;反之,离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也是要失败的。邓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讲:“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18〕通过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内涵的融合、抽象,逐渐地形成了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完整的理论形态。

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一方面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早在一百多年前,基于资本主义逐利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就意味着人类将要结束那种彼此封闭、孤立的生存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人类普遍的交往和对话。无产阶级的事业也不例外,“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19〕这一思想在列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20〕应该说,列宁的思想更接近实际,更加具体,直接指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遗憾的是,列宁的这一思想未能得到继承和落实,不仅如此,后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反而进入了冷战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演变为全面对抗,彼此孤立。虽然中国的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有过短暂的交往,但那只是一种联美抗苏的外交策略,是权宜之计。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处在一种孤立、封闭的状态中进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抉择。这是邓小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巧妙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对立思维模式,看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非一味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体现了高超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沿着这条道路走了三十多年,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使命的终结,相反,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根据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丰富这条道路的内涵,拓展它的长度和宽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党再次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阐述了它对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以及这条道路的时代使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1〕可见,邓小平开辟的这条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昨天功不可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决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理论上,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方法的理论;实践中,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符合党心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才有希望、社会主义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2〕〔4〕〔5〕〔6〕〔7〕〔8〕〔9〕〔10〕〔11〕〔12〕〔13〕〔15〕〔16〕〔17〕〔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261,265,64,149,143,111,138,142,373,252,237,237,237,98.

〔3〕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0〕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2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责任编辑 廖子夏 郭 丹)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