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实证分析

2015-04-29 00:44:03张建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浙江省

摘 要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是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统一。分析浙江省历次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数据发现,中职特级教师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外流较少;在区域和从业单位分布上从农村职校开始并逐步分散;在学科和专业分布扩散的同时又在一些主干专业上呈现集中趋势;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学历层次逐步增高,职务分布和性别结构逐步合理化等特点。要探索分类评选机制,适当提高入选比例,优化群体结构,从重评选向重培养、重管理、重建设和重示范转变,促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科学发展。

关键词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实证分析;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37-07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近年来,中职教师素质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一批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尤其是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相继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中职教师队伍中最优秀的人才,在推动和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特级教师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至今,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特级教师群体,尽管入选人数较多集中于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学段,而中职教育学段入选的特级教师人数相对较少,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中职教育中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级教师群体,这一群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发展现象,在群体的变动规律、动因、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缺乏相应关注,有关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的研究更是教育研究的“盲点”,这显然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以及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实际不相符合。鉴于此,用历史的视角和“数据说话”的方式来分析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产生以来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结构变动,对于研究和推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和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特级教师评选是一项全国性的制度,但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具体实施[1],各地在评选方式、数量和时间等方面有所差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开展特级教师评选的省份,也是迄今开展特级教师评选次数较多的省份,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特级教师制度产生以来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的变动。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2]。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是指在中职教育中因特级教师这一特定身份和角色而产生的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人群组合。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是指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成员的组成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群体人员数量结构、区域和从业单位结构、学科和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性别结构等。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是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统一,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内,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结构上是静态的,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新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会产生相应的变动,并在动态变化中显现出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79年以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历次入选的省特级教师名录所作的统计及相关评选文件,以浙江省1979-2014年间共十一批入选的所有74位中职特级教师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

三、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一)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结构规模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个体到群体逐渐增大的过程

浙江省从1979年开始就进行首批特级教师评选,迄今已开展十一批共评出1391名特级教师,其中中职特级教师74名,占全部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5.32%。从图1可以看出,中职特级教师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学段,而且数量不大,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79-2014年间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规模和数量上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空白期”(1979-1990年)。1979-1990年的10年多时间内,浙江省前三批特级教师评选中共产生特级教师102人,但中职教师无一人入选。究其原因,与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历史较迟、发展水平低有着直接关系。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曲折发展期”(1990-2002年)。1990年的第四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首次有中职特级教师入选,当年有4名中职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然而到了1994年的第五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中职特级教师出现“断档”现象,当年中职教师无一人入选。从1998年开始,每一次的省特级教师评选中均有中职教师入选,但入选人数还不多。1998年第六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有4位中职教师入选,2000年全省有7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02年全省有5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快速壮大期”(2002年至今)。从2002年后的历次省级特级教师评选中,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开始进入了“两位数”时代,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由此步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2006年全省有15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10年全省有10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14年全省有29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三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占改革开放以来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72.97%。中职特级教师群体规模不断增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和“裂变”。

从中职特级教师占当年中小幼特级教师比例看,除1979年的第一批、1981年的第二批、1986年的第三批和1994年第五批均无中职特级教师入选外,历次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占当前中小幼特级教师总数的比例较小,但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见图2。1990年中职特级教师占当年中小幼特级教师比例为3.85%,1998年为2.84%,2000年迅速增长为7.37%,2002年又回落为3.52%,2006年增长为7.1%,2010年为6.53%,2014年第11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中职特级教师所占比例达到最高值11.6%,比2010年几乎翻了一番。

历次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数量和所占比例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级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自身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恢复、起步和探索”到上世纪末由于高校扩招引发的中职教育“滑坡”再到本世纪初至今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化的过程[3],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规模上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缩影”。其次,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和群体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是一个具有明显“自组织”和“慢成长”特点的过程,其成长和发展总是滞后于一些外部政策的作用。如浙江省于2001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全省职业教育也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直至2014年,这些政策的“红利”效应才开始集中显现,当年全省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在人数和比例上均达到历史最高。

(二)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内部流动以区域和校际间流动为主,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群体流动分群体内部流动和群体外部流动两种情况。由于自然减员、退休或工作变动等原因,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存在着群体流动,某一时期群体在职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存量也在发生变化。表1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1990年首批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已全部退休;1998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除1人退休,1人死亡外,其余2人仍在职;2000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有3人在职,占当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42.86%,但他们均由于组织调动的原因离开原来入选时的工作单位;2002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有3人在职,占当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60%;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三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全部在职,而且有49人仍坚守在原来入选时的工作单位。目前浙江省中职在职特级教师为62人,其中有52人仍在原工作单位,占中职在职特级教师总数的83.87%,有10人由于组织调动或个人原因离开原工作单位。在调离原工作单位的10人中,除1人调离到省外一所普通高中任教和1人调动离开教育系统外,其余8人为省内不同职业学校间调动。

因此,尽管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数量不大,出现时间也较晚,但群体流动性不大,主要集中于省内不同区域和学校间的流动,跨省域和跨行业之间的流动很少,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三)中职特级教师在地市区域分布上逐渐均衡,在从业单位分布上较为分散

从中职特级教师的分布区域看,1990年首次产生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别来自宁波、金华、台州和绍兴,此后,随着中职特级教师数量的增加和群体规模的扩大,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呈现由点及面,逐渐扩散的迹象,并且在区域间分布逐渐均衡。

浙江省中职特级教师首先产生于农村职业学校,来自县区级农村职业高中的特级教师占据了全省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主体。1990年浙江省首次产生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布于兰溪、象山、绍兴、三门等县一级的农村职业高中,而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级中心城市的职业学校无一人入选。图3显示,1998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农村和城市各占50%;2000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农村职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比例为4∶3;2002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农村职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的比例为2∶3;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三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县区级农村职业学校的特级教师数量均高于来自地市中心城市职业学校。在已经入选的74名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县区级农村职业学校的为48人,占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64.86%;来自城市职业学校的为26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35.14%。来自县一级农村职业学校的特级教师占据了中职特级教师的主体。

从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所在单位分布看,全省首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分别来自象山职高、绍兴县园艺学校、三门农技校、兰溪农技校等4所农村职业学校,此后逐渐扩散,至2014年12月底,已入选的7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布在51所中职学校和3个地市的职教教研室,入选特级教师所在单位的分布较为分散,中职特级教师在所在单位分布上未形成集聚现象。从1990年首次产生中职特级教师至今的20多年间,全省同一所学校拥有3名以上特级教师的只有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和宁波市职业教育中心等3所学校,其中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至今产生过5名特级教师,是全省产生特级教师最多的中职学校。至今产生过2名特级教师的中职学校有12所,而至今只产生过1名特级教师的有36所中职学校和3家职教教研机构。

从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等级看,95%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多出现在有较好办学氛围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优质学校。从中职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规模看,38%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的学校规模超过3000人,44%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学校规模为2000~3000人,18%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规模为2000人以下。由此可见,中职特级教师与其所在的学校规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反,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教研氛围,对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规模并不大,但学校作为全省办学最早的中职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办学积淀,特别是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研引领教学,是全省教科研百强学校,因此,学校涌现了一批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成为全省入选特级教师数量最多的中职学校。

(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从农经类等个别专业开始,逐步扩大,并且在机械、计算机、电子电工等专业大类上呈现集中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中职特级教师主要分布于语文、数学、外语、德育等4个文化基础学科和农经类、机械类、数控类、计算机类、汽修类、财会类、旅游类等14个专业大类上。其中,4个文化基础学科的特级教师为11人,占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14.86%,而职教专业类特级教师为63人,占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85.14%。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上具有十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职教的专业特级教师占据了中职特级教师的主体。

1990年首次产生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主要集中在农经类和工艺美术类两个专业大类上,分别是园林、畜牧、养殖和美术专业,其中农经类特级教师占了当前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和的3/4。1998年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别是数学、德育文化学科各1人和计算机专业2人,此后,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学科和专业覆盖逐步扩大。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最近三批特级教师评选中,呈现出新迹象,即当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在数量上快速增加的同时,在学科和专业覆盖上也越来越广,同时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开始在一些主干专业上出现“集聚”现象,如2006年文秘类专业有3人入选,2010年电子电工类专业有3人入选,2014年机械类、计算机类和电子电工类分别有7人、6人和3人入选。

各学科和专业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截至2014年12月底,机械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分别入选特级教师12人,是迄今入选特级教师数量最多的两个专业,另外电子电工类专业已入选10名中职特级教师,农经类专业已入选7人,而英语、汽修、服装、幼教等学科和专业至今分别入选过1名特级教师。

由于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一专业大类在不同时期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在专业方向上也有所不同。以计算类专业为例,1998年入选的2名计算机类特级教师在专业方向上都是计算机应用,而2014年入选的6位计算机类特级教师在专业方向则为数字媒体、物联网、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专业方向,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和产业变化而发生深刻改变。

(五)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和概况可从教师的自然年龄和工作年限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表3显示,中职特级教师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44.41周岁,最高年龄为57周岁,最低年龄为34周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3.25年,最高工作年限为38年,最低工作年限为14年。1990-2014年,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年龄结构总体呈年轻化的趋势,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占据入选中职特级群体的主体。1990年全省首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年龄均已超过50周岁,平均年龄为53周岁,平均工作年限达32.5年,可见,首批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具有明显的“年纪大、工作年限长”的特点。

第二阶段,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和30~50周岁间的中青年教师相互并存,年老特级教师在数量和比例上开始减少、中青年特级教师逐渐增多。1998年、2000年和2002年,仍有一些工作年限较长、阅历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但人数已明显减少,相反,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特级教师开始脱颖而出,并在数量和比例上占据主体。如:1998年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中,只有1人是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其余3人均为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2000年入选的7位中职特级教师中,年龄超过50周岁的有2人,其中入选的最高年龄57周岁,最低年龄34周岁,两者相差23岁。

第三阶段,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整体年轻化。自2006年开始,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无1人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青年教师成为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主力。在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三批入选的54位中职特级教师呈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30~35周岁的有10人,占18.52%;36~45周岁的有34人,占62.96%;46~50周岁的有10人,占18.52%,他们至今仍全部在职,活跃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是当前推进和引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六)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学历层次逐步增高

表4可知,1990-2014年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下的有32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43.24%;本科学历有42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56.76%;研究生及以上0人。其中,2006年前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人数与本科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为1∶1。自2010年起,初始学历为本科以上的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人数开始超过大专以下的中职特级教师人数,到了2014年,初始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人数与大专以下的人数的比例为20∶9,初始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人数已占绝对优势。

尽管中职特级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但他们都好学上进,在最后学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90-2014年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最后学历看,最后学历为大专学历的有4人,仅占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5.41%;最后学历为本科学历的有44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59.46%;最后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有26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35.14%。其中,自2006年开始,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最后学历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2014年入选的29位中职特级教师,最后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特级教师人数与本科学历的特级教师人数几乎达到1∶1。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最后学历与初始学历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七)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职务分布上从全部为校级领导到以一线骨干教师为主体、以校级领导和教研员为补充的结构转变

根据特级教师工作岗位分工的不同,我们把特级教师的职务身份分为校级领导(指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三类。从图4可以看出,1990年和1998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其职务全部是校级领导。2000年起,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开始出现一线骨干教师,在比例上持续上升;与之相反的是,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校级领导的比例开始持续下降。其中,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4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一线骨干教师的比例已超过校级领导。2014年入选的29位中职特级教师中,一线骨干教师占65.52%,担任学校校级领导的占27.59%。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中校级领导比例的持续减少和一线教师比例的迅速增加,一方面反映了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一批长期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高水平教师开始“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特级教师评选中政策导向的转变,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注重向一线教师倾斜,注重发挥一线特级教师在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1990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6年连续五批的中职特级教师评选中,来自教研机构的职教教研员无一人入选。自2010年起,职教教研员开始“零星”地入选为中职特级教师,2010年有1名教研员入选,2014年有2名教研员入选。1990-2014年,教研员占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比例仅为4.10%。教研员作为学科和专业的骨干,是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引路人和带头人,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中教研员比例偏低,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其根本原因是职教教研机构体制不健全、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职教教研水平低下。

入选特级教师后,绝大多数中职特级教师的职务身份未发生变化,仍坚持在中职教育教学第一线。通过对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4批入选的59位中职特级教师的问卷调查,入选特级教师后,仅1人在职务上由专业负责人提升为学校校级领导,另有1人调任地方教研机构的教研员,其余除个别因退休或外调发生自然变动外,大多数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中职特级教师在入选后,职务未发生明显“异动”,有利于特级教师在中职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八)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性别结构上从“清一色”的男性教师到以男性教师为主、以女性教师为辅的结构转变

图5显示,1990年、1998年和2000年的最初3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在性别上“清一色”的全部为男性教师。直至2002年,在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开始有女性教师出现,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已产生中职女性特级教师22名,占全部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29.73%。因此,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性别比例上男性始终多于女性,总体上呈“男多女少”的失衡结构。中职女性特级教师绝大部分分布于语文、英语、德育等文科学科以及财会、旅游、外贸等三产类专业上;而中职男性特级教师在学科和专业上分布很广,并在数学学科以及养殖、种植、园林等第一产业类专业和机械、数控、建筑等第二产业类专业上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可见,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性别分布上体现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四、结论与思考

(一)探索特级教师分类评选新机制,创新中职特级教师评选方式

作为一个由中职教育中最优秀人才而组成的群体,入选特级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质量,而评选的方法、标准和程序直接影响着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从1979年至今的历次省特级教师评选中,对中职教育、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段的教师都放在一起进行评选,采用相同的评选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而没有考虑各种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这样的评选方式显然不是很科学。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要求等方面与其他教育类型有着很大区别,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求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要探索特级教师分类评选新机制,针对中职教育实际,优化评选标准,创新评选方法,凸显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特色和风格。比如,对中职专业课特级教师可吸纳行业专家参与,采用操作课教学研讨、技能展示、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重点考察其专业技能水平、对接行业程度和教育教学水平等。

(二)适当提高中职特级教师入选比例,扩大中职特级教师群体规模

目前,浙江中职特级教师人数较少,群体规模偏小,与中职教育规模不相符合,也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需要。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目前浙江省中职教育在规模上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职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全省在职的中职特级教师人数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特级教师人数。尽管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十一批“浙江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在职特级教师一般控制在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5‰以内”和“各地在推荐人选中,原则上义务教育段与非义务教育段各占50%,中职教育推荐人数不少于各地推荐总人数的10%”[4]。但2014年第十一批入选的中职特级人数为29人,而当年普通高中入选人数有83人,两者之间“一低一高”的不平衡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今后特级教师评选中,可适当提高中职教育的入选比例,将中职特级教师入选比例提高至高中段特级教师入选总数的40%左右。

(三)以优化群体学科和专业结构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

由于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因此,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人员数量增长、群体区域结构、从业单位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逐步扩散并合理化的同时,要把学科和专业结构的优化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群体结构,特别是要增加一些与现代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特级教师。

(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要从重评选向重培养、重管理、重建设和重示范转变

“重评不重管”甚至“只评不管”,是目前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浙江省早于2001年成立了省特级教师协会,各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特级教师协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各级特级教师协会仅局限于普通中小学特级教师群体中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而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培养和管理被忽视,中职教育特级教师群体建设和发展步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随着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壮大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将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从重评选向重培养、重管理、重建设和重示范转变,要通过建立中职特级教师发展组织机构、建立中职特级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中职特级教师工作坊、建立中职特级教师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等方式,构建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提升、服务和示范的新平台,促进和实现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科学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芳,蔡永红.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与特级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5(6):41-46.

[2]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19.

[3]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4-49.

[4]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十一批“浙江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EB/OL].[2015-2-16].http://www.zjedu.gov.cn/news/25559.html.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Struc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anguo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is an organic unity of statistic and dynamic. From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uperfine teachers enrolled previous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cale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is expanding, while the outflow of population is reducing. On the regional and working unit distribution, it begins to disperse gradually from the rural vocational schools to other types of vocational schools, on the while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spects, it also shows the central tendency in some main professionals, the age structure has been progressively younger, the education levels have been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duties distribution and gender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rationalized.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lected appropriately, optimize the group structure. The variation of the group struc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uperfine teacher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working together, it should shift from emphasizing on the selection to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and paradigm. To stimul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perfine teacher; variation of group structure; empirical analysis; Zhejiang Province

Author  Zhang Jianguo,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Zhejiang Provincial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2)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7期)2018-11-10 03:29:10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4期)2018-08-01 06:36:36
浙江省教改之星
——张脆音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37:20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15:42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1:44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