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哲+陈磊
摘 要:“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把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紧密结合,通过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实现了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并在建设经济强省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GDP总额由2010年“十一五”末的12359.3亿元增加到2015年“十二五”末的22005.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增长率却由2010年的1.7%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0.7%,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就业和经济增长现状,对“十二五”期间,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安徽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就业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结构性矛盾;实证分析
一、引言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当前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所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经济增长是劳动就业的前提,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促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安徽省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存在,部分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减弱,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本文通过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现状和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缓解安徽省就业问题政策建议,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就业之路,具有对策可操作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失业人口愈发增多,就业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就业问题逐渐收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以王经绫、黄颖为代表的学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均衡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田洪川、张绍合、贺建林为代表的学者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现状,并从产业升级为方向为促进劳动力就业给出理论建议。
以张绍合、贺建林,黄苏萍、王雅林为代表的学者结合内蒙古和东北等地方实际,分析了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是促进人口就业内在动力,并从不同方面给予促进人口就业的理论建议。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仅仅是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现状;部分学者虽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但仅仅从分析了数量上的关系,对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涉及不多,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安徽省人口就业与就业增长为研究内容,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阐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逐年减弱的内在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三、安徽省就业和经济增长现状
1.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关系
根据2001年-2015年统计数据,2015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2005.6亿元较2001年3246.71亿元,增加了近7倍,年均增长11.8%。按照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会拉动就业的相应增长,而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安徽省2015年安徽省就业总人数4342.1万人比2001年3463万人仅仅增长了879万人,年均增长仅1.5%。2015年,就业增长率更是达到历史新低仅有0.7%。
2.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逐年减弱
以“十二五”期间为例,安徽省就业弹性系数先升,由2011年的0.13上升到2012年的0.172后降由2012年的0.172、2013年的0.158、2014年的0.089下降到2015年的0.083,说明伴随着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取得成效,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升,一些企业减少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经济增长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总体呈减少态势。
四、安徽省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2011年-2015年,“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作为衡量人口就业增长的指标,安徽省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得到实际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过观察数据,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存在线性关系,建立模型Y=C+aX+u其中Y、X分别代表t时期人口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C为常数项,a系数,u为随机误差项。
2.回归结果
运用EVIEWS6.0软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较高,回归系数较为显著,因此可判定模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通过上述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安徽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为正相关,与预期结果相符。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利润率增加接近0.25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奥肯定律阐述的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
五、安徽省就业与经济增长发展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我国加入WTO以来,安徽省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年均GDP增长高达11.8%,但近年来,失业率却总体稳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经济增长与就业出现不协调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下面四个方面: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安徽省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劳动力本身相对过剩,就业与需求不能完全匹配,部分职业供求矛盾突出,2015年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前5个职业分别是裁剪缝纫工、营销人员、普通操作工、电气电子设备装配工、生产工人,缺口数分别为2.7、2.6、2.5、2.1和1.6万人,求人倍率分别为1.73、1.87、1.85、1.96和1.79;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前5个职业分别是机动车驾驶员、财务人员、行政业务人员、社会服务人员、治安保卫人员,分别多出1.7、1.5、1.3、1.3和1.3万人,求人倍率分别为0.48、0.52、0.56、0.48和0.48。
2.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一方面,安徽省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缓慢。近年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53.1∶35.4调整为11.2∶51.5∶37.3,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但从第三产业行业细分可以发现拉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仍然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由此可以说明安徽省第三产业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整体而言,第三产业虽然占较大比重,但产出弹性不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益甚微。
另一方面,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度低且功能小,难以形成辐射范围广、集聚能力强的大型区域中心城市,这对第三产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3.投资结构的影响
长期以来,安徽一直呈现出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扩张期的特征,形成与我省比较优势不符的态势,近年来增速差距有所缩小,但基本格局仍没有根本改变。2015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965.6亿元,增长12.7%,增幅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63.3亿元,增长40.8%;第二产业投资10699.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12502.9亿元,仅增长了10.7%。但从就业人数来看,相比较第一产业1396.2万人,减少了19.1万人;第二产业1232.1万人,增加了21万人;第三产业1713.8万人,却增加了29.2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基本,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在当前的投资结构影响下,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4.企业有效利用率低
根据企业用工调查,2016年上半年用工增加的企业占16.9%,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持平的占62.9%,下降4.8个百分点;减少的占21.1%,上升5.7个百分点。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作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安徽省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低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总量相对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经济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在大量无效就业人员存在下,企业通过提高无效就业人员的利用率,而不必增加雇用人员,就可以提高产量,因此失业不因产量增加而减少。
六、促进安徽省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展望2017年,影响和制约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内外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部分企业对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或急于消解成本压力被动裁员;传统产业企业加快改革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技术人才供求失衡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第一,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
第二,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就业空间。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应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主要途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设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打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认证认可等科技服务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继续挖掘第二产业就业潜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有文化、有技术、有资金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到农村就业创业。
第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安徽,这一动力更加突出。与2002年相比,安徽的中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抑或增加值方面,均实现了数倍的增长。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据统计显示,2015年安徽省中小企业达到50.6万户,是2002年的4.3倍,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3%。资产总额占60%,就业人数占80%以上,以同样产值计算,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容量是大型企业近两倍。
第四,提高待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密切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培训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规范培训专业设置,努力缓解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第五,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一方面,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机构,促进创新创意和市场需求、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网络创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新兴业态。同时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运用财税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参考文献:
汪高元.第三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北方经贸,2007.
作者简介:常明哲(1994- ),男,河南焦作人,安徽财经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学;陈磊(1995-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