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珍
摘 要 我国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不仅在成果的转化,更在于其运行的内在的体制和机制,高职教育要破解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难题必须从制度创新着手,统合多方因素。基于教育服务理念和利益多赢的思想,从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视角探讨了职教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企业为引导、以学校为主体、以研究为支撑、以市场调节为依托,将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服务;政产学研市;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6-0044-04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学院”)充分发挥其体制机制的优势,构建了三大园区教学改革平台,探索出政产学研市“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机制,构建了学园城生态圈,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的内涵诠释
(一)“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的概念
“政”指政府部门,“产”指行业与企业,“学”指高等职业院校,“研”指科研机构(包括各类研究服务中心),“市”指市场。狭义的“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是指“遵循市场化运作的工学合作教育”,广义指政府部门、行业与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各主体之间,以行业和企业为技术、人才需求方,以高等职业院校或科研机构为技术或人才供给方,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或资金资助的平台上遵守市场规律所进行的合作、交流。其实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配置政产学研市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其运行机理为“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引导、学校主体、科研主体、市场调节与检测”。
近年来,通过职业院校的主动贴近和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已成为行业企业与科技、教育部门之间开展横向协作的重要手段和纽带。其内涵是指以服务为宗旨,利益互赢、责任共担、契约化管理的“政产学研市”为一体的工学联动体系,简称为“五位一体”。“五位”中,政府主导,职能体现为地方发展战略规划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和扶持;行业企业引导,职能体现在对专业论证、课程设置、教学路径选择、质量考核等;学校主体,职能体现为育人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担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研究是政产学合作的支撑和“先行者”,包括教育研究和社会文化科技研究;市场及社会,是服务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市场调节与检测教育及服务的质量,同时也让社会优质资源融入教育,切实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用人才。
(二)“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的结构形式与特征
“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的结构形式是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创新基地平台上,融合“服务”与“培养”,将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生产体系连接起来,使断裂的创新系统“粘合”成创新的完整链条。其实施者是政府部门、行业与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为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主体,行业企业是技术改革与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协调与导向性主体。四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创新基地为平台,融合“服务”与“培养”,构建“五位一体”共同体创新机制,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政产学研市”各要素通力配合形成和谐的“生态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利益互赢、责任共担的“五位一体”契约化管理结构形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政产学研市”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形成互动机制的首要特征。高职院校在知识创造与传播方面具有优势,科研机构在技术应用研究方面领先,而行业企业的专长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政府则负责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他们各自发挥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各方分别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了有效组合的新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优势最大化。
第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培养了人才队伍,是政产学研市互动职教模式的重要特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和人才流向企业,政产学研市互动可以使创新所需的技术、人才、信息有效组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资源优势与组织形式。在政产学研市各方紧密合作过程中,企业人员要担任兼职教师,这促使企业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理论和专业的学习,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高校人员和科研人员转变理念,加强了市场观念,从而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各主体的服务功能及收益
“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来源于著名的“威斯康星观念”,该理论认为“大学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大学只有在服务于整个社会各种需要基础上,自身才有可能走向兴盛”[1]。这说明高职教育要赢得发展,就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工贸学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去,与行业共建“三大园区”,变“传统生产车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职教机制,将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对知识的创造和转移、传播和扩散起到了市场化配置、资源性集约及科学合理的整合作用。
(一)以政府为主导,在服务中寻求“一体化”办学的新着力点
在产学研合作实际操作中,由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往往难以形成无缝链接的运行体系,这时处于三方之上的更大系统—政府,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正常、深入、有效开展,具有重要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工贸学院以主动贴近和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以赢得政府的主导,促进学校的新发展。如工贸学院针对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而当地企业对知识产权维护的意识普遍薄弱,着眼于与国际化接轨,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创办了集专利、商标、版权以及信息查询、申请、管理、保护的“一站式”服务的“知识产权服务园”,该项目当地政府补贴700万元。2009年12月,开园以来已经开展各类专利代理业务达4600余件,代理商标、版权注册3800多件,开展无形资产评估项目近30件,评估价值近3亿元。举办知识产权大讲堂19期,为企业培训1600多人次,开展专利工程师培训99人,考核通过人数74人;面向高职学生开设专利工程师课程培训两个班,共100人接受培训。
由此可见,以政府主导的“一体化”办学,学校不仅成功调整了专业及资源优化重组,获得数千万元的基地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提高,真正的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化“水到渠成”。
(二)以行业企业为引导,在利益互赢和市场契约化的前提下激活“一体化”办学机制
地方高职以行业企业引导,是“一体化”体制建设的基础。高职人才培养服务和文化科技服务,终端主要在行业企业。行业企业引导高职人才培养,意义在于共同把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匹配、教育过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等。项目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利益双赢和市场契约化是构建“一体化”的最强“粘合剂”,育人、生产相兼,责任共担,使学校专业教育化水平切实得到增强,工学运行顺畅,教育合力增强;在合作的平台上,行业企业能适时引进高校优质资源,使之共享并得到实惠,师生在服务过程中学以致用,训练技术、研究课题,可谓相得益彰。
工贸学院以项目推助下创建的“浙江创意园”为例,成果转化中引进、孵化20余家高资质的创意机构,为学院的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等6个设计类专业搭建成果展示、品牌塑造及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平台。为鼓励学生和教师到园区开展工学实践,学院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至今,全校的二级学院主干专业都在创意园创建了“工作室”,让工与学、产与教“零”距离结合,直接受益学生比例超40%,间接受益全体学生。
在校企合作“热”起来后,学院根据成果转化的深入,推出了职教集团的组建战略,将更多的企业及优质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同时也让学校优质资源社会服务效益最大化。至今,以学校冠名的职教集团已成规模,有省内外4所高职、23所中职、16家行业协会(其中,包括十大传统行业协会)及近百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加盟。职教集团战略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更是学校工学教学最重要的平台。
(三)以学校为主体,在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效益最大化中实现“一体化”,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改革
发挥学校主体功能,这是构建“一体化”体制的核心。“五位”中学校依托教育是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主体,具体表现为关系主体、功能主体。在项目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学校勇于破除思想上封闭办学的“玻璃墙”,强力推行开放性的校企一体化教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制”综合教学改革和专业与课程建设。
1.“三三制”综合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三制”即指“三模式、三能力、三证书”制。通过推行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落实到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中,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工作经验证书三证贯通[2]。“三三制”综合改革的效果日益显现。麦可思调查显示,工贸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省3.8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率高于本省3.8个百分点,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比本省平均高出266元,学生就业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近3年,学生在118个市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275项,其中省一等奖26项、国家二等奖18项、国家一等奖8项,每届约10%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2.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改革,主导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在教育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形成了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的开放式办学。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2个,国家精品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示范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在课程建设方面,以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的探索和改革为突破点,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校企一体课程88门,其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市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省级以上的重点教材26部。为了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要求,学院成立了14个实训中心和70多个实训室,使学生能够“真刀真枪”地实训实习。
(四)以研究为支撑,夯实“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建构科学的工学教学体系
产学结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不仅是理念的变革,更是实践的创新,它所牵动的是一场高职教学的全面性改革。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在边实验边推广的指导思想下,项目研究首先在各二级学院中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7个专业,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印刷技术、电子商务、数控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眼视光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先行“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教改实验,建构了“校企一体化教学流程”,如图2。
教改实验以学生的发展力、企业的教育力、学校的服务力作为合作的重要考量,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使合作关系提升为真正利益联合体。以“五共”为核心,达成校企利益共赢一体化合作目标。以“四化”为特色,导向工学教学的要求和方法,成果转化中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建成基于校企一体的优质开放课程220门,开发项目式特色教材40部。
以研究为支撑,学校与大校名校、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合办了21家科技应用及文化研究机构,其中市级以上研究机构9家。代表性的有与浙江大学合办的“温州电子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合办“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与中国固体物理研究所合办“现代制造与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等。几年来,合作科研院所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200多篇,获得专利107项,承接省市科技项目198项,获取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许多研究领域跃居业内前沿,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尤其在社科层面,项目团队近3年先后开展了“邃昌金矿旅游”开发研究、永嘉耕读文化研究、瓯塑瓯绣文化研究等,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五)以市场调节为依托,确保“一体化”机制的高效和活力
市场调节,其实是成果社会化的综合反映,这里的“市场”涵盖既有形也无形,如“人才交易市场”和“人才需求预测”、紧缺人才需求和战略性人才规划等。这是“五位一体化”体制中最重要的“保鲜剂”和“活力强化剂”。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化的运行监控,市场的反映是最真实的。因此,该院将政产学研的教育功能与生产功能移置到相应的市场环境中,以此及时调整运行的方式效果也极为明显。如近年来,学院与市人事局合办人才市场、创建“三大园区”,每年斥资聘邀第三方麦可思评价公司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等,就是将市场职能植入育人过程和社会服务过程,以这个“窗口”的反馈,调整专业、课程及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效果极为显著。
参 考 文 献
[1]王保星.威斯康星观念的诞生及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1):50-54.
[2]贺星岳.基于“教育服务型高校”理念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报,201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