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与实践探索

2015-04-29 00:44:03刘进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

刘进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基础前提。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但调查发现,中高职衔接至今还存在着社会重视不够、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学生基础差、生存压力过大、衔接意识差、办学理念难提升、招生制度改革难突破、利益均衡问题难协调、办学基础条件难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一要解决认识观念、体制机制、政府政策支持的问题;二要着力解决统筹推进、基础缺失和支持保障的问题。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6-0017-04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的前提和关键。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1],首次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到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表述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 中高职衔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时至今日,纵观全国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工作,大多处于被衔接状态,尚未实现真正的衔接。因此,本文立足在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践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分析原因,提出推动衔接的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困境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与诉求

招生限制,职业特色不突出。2006-2010年,由于受“中职学生升学比例不超过5%,五年制大专比例不超过5%,高职学生专升本比例不超过5%”的限制[3],高职院校每年招收中职学校学生的比例较低。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6年招生计划为2800名,招收中职学生140余名;2010年以后,政策逐渐放开,但受三个5%政策惯性限制,中职学校升学人数也较少;2011年招生计划为3500名,招收中职学生400余名;虽然2012年,学校开始进行单独招生,将招生重点放在了中职学生,但仍因生源不足,单独招生计划为350名,招收中职学生只有100余名,全年招收中职学生总数不足500人。直到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才放宽政策,明文规定单独招生计划的50%以上必须用于招收中职学生,但也因中职学校升学生源不足,并未完成中职学生的招生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中,中职学生所占比例也只能达到15%左右,这种普职杂糅混合、知识技能差距较大的高职生源现状,既没能很好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也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问题。

层次差异,教育教学难规范。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生源存在普职杂糅的问题,各中职学校基于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教学要求不一致,课程体系不规范,教材使用不同步,因此,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头绪多、规范难等诸多问题。

重复教学,人才质量难拔尖。由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中职学生所占比例极小,如果把中职生源单独编班,单独教学,不仅耗费大,浪费多,而且成本高,且师资力量不足。因此,85%以上的高职院校都把中职学生编入普高班混合教学,这样的结果是重难点不分,重复教学,使得在中职学校技能本已拔尖的学生很难提高,而且还会极大地挫伤这些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二)中职办学的矛盾与愿景

社会重视不够,办学条件差。由于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意识观念问题,职业教育一直被列为普通教育的附属教育、次等教育[4]。中职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实践实训基地功能不全等诸多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职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求合作,但苦于合作对象难求,合作模式模糊不清,因而大多处于被衔接状态。

生源不足,学生基础差。由于多方支持不够,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原因,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就成了办学中的首要问题,而且招收进来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较差,升不上普通高中,又暂时找不到出路的学生。一方面,学生基础条件差;另一方面,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所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差,导致生源质量更差,恶性循环,发展后劲不足,迫切希望与高职院校强强合作,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到支持。

生存压力大,衔接意识差。中职学校为了生存,难免会急功近利,把办学目标简单的定位于“就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等都以就业为核心。因此,在国家要求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大政方针之下,各中职学校都或多或少开展了一些衔接活动,但大多数是被动衔接,还没有从发展角度考量,从长远利益着想去深入思考和分析中高职衔接一体化问题。

(三)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与分析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即着手开展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建设工作,在终身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模式搭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但在衔接实践过程中,调查发现,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中高职学校的观念理念问题,占所有问题的47%;其次是招生制度问题占21%;利益均衡问题占17%;办学条件问题占15%。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推进。

办学观念理念难提升。关于为什么要衔接,调查显示,表示完全能够接受的教学管理者占93%,不太愿意接受的占7%;表示完全能够接受的教师占43%,不太愿意接受的占57%;表示完全能够接受的学生只占21%,不太理解,不愿意接受的学生占79%。由此可见,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影响,开展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活动对于中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者,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招生制度改革难突破。在实践推进过程中,招生考试制度成为了制约中高职衔接活动顺利开展的瓶颈。93%以上的中职学校最为关注的是参加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活动学生的升学情况,重点是如何参加升学考试、考什么、是否还会受“三个5%”指标的限制等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三个5%”问题,因受地方招生考试政策的限制,至今都还很难突破。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年尝试过面试入学、特长生免试入学等方式,但每年都受到限制,因此还需从国家政府政策层面上进行突破,从办学实体自身角度进行探索创新,突破招生考试瓶颈,才能打开中高职衔接局面。

利益均衡问题难协调。在体制上,因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和高职院校两个主体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二者在学制划分、管理收费、教研活动、师资互派、实践实训以及责任主体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争议,很难达成一致,导致了中高职衔接在办学实际中的各自为阵、敷衍应付或者是为利而动、趋利而行的现实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中高职一体化改革进程。

办学基础条件难统一。推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办学模式,不只是顾及一两所中高职院校,而是要将具有同等同类办学需求的学校集中一体,按照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开展一体化办学,但因各中高职院校所属地域、管辖单位、地域经济等的差异,参与一体化办学的中高职学校,在诸如师资配备数量水平、实践实训场地设备优劣、经费投入多少等办学基础条件方面差距较大,很难统一,限制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进程。

二、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体系构建为魂,引领中高职衔接工作

在中高职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把探索构建“一体化办学、分级管理、多元融通、合作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推进中高职一体化的先决问题。一是着力构建中高职衔接互通,校内校外、职前职后、岗上岗下交叉连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见图1,以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为核心,从学历提升层面,连通从中职到高职到应用型本科以至职教研究生的学历提升通道;从培训提升层面,畅通各学历层次、各社会群体及时学习、临时释疑的通道。任何学历层次学习者,可以先就业,然后根据自身需求和基础条件,既可以选择进入学历层面学习,也可以选择进入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临时学习,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二是着力搭建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2013年,学校耗资80余万元,建成信息量达500G的教学资源库和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提供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基本可以满足有需求群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化学习的需要。三是着力打通人才上升的通道,通过搭建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和构建衔接互通、立体交叉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的无缝对接,畅通各类别、各层次学生或社会群体学历深造、短期培训、就业创新的渠道,为中高职衔接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系统保障和现实基础。

(二)以一体化办学为纲,搭建中高职衔接桥梁

推行一体化办学,是打通人才培养上升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推行一体化办学的思想指导下,一方面,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共同组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试点班,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基地建设、考试考核等方面,全面推行“一体化”,组织中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先后制定了规范统一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质量监控测评平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一体化”办学标准体系和考试考核方案,并全部应用到中高职衔接试点班之中,有效地指导中高职衔接活动。另一方面,在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更高层次,推行划段分层,分级管理,制定实施一体化分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分清界限,明确任务,分段逐级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广泛吸收政行企校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多元融通、合作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过去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专业设置交叉、课程层次混乱、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等系列问题。

(三)以联合办学为体,夯实中高职衔接载体

学校把开办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试点班作为把中高职衔接工作做真做实的基础载体,从2012年开始,以学校所在地为基础,选择与地方经济发展比较紧密的数控、电子应用技术2个专业,联合市内5所中职学校进行中高职联合办学试点,全面推行一体化办学,受到了联办学校师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中高职衔接试点学校已从2012年的市内5所,发展到几乎覆盖全省各地市州的24所学校;试点专业由2个发展到10个;试点班由9个发展到53个;学生规模由3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并逐年上升。

试点班的开办取得以下成效:一是从系统体系上,分清了层次,理顺了关系,避免了重复和浪费。二是从认识观念上,让教师、学生、家长看到了成长成才的上升通道。三是从运行体制机制上,充分利用了政行企校各方面优势,调动了多方面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把中高职衔接活动从理论研究层面引入了实践探索阶段,为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了经验,形成了案例,夯实了中高职衔接基础载体。

(四)以改革创新为翼,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在中高职衔接实践过程中,学校更加注重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一是坚持以“标准检测,质量升学”为导向,参照ISO9000国际认证标准,按类别、分层级制定完善各类质量检测标准,建立健全适用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质量检测体系,达到规定的相应质量标准即可取得升学资格,突出质量标准的重要作用,有效规避了免试入学、无门槛升学等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是推行技能高考改革。采取“分块布点,专项检测”的方式,把专业技能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版块,在每一个版块中又设置若干个技能检测点,以抽签的形式,参考学生现场抽取其中任意一个检测点进行专项测试。三是突出综合素质在升学考试中的位置。一方面,采信省教育厅所征集的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和素质评价数据;另一方面,推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在以往通过面试测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自2015年开始,尝试把学生的专业素质测评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做法。要求考评人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测试的同时,要对其专业素质进行评定,重点放在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基本规范的认知和把握。比如,操作程序、安全常识等,并以40%的比例进入综合素质总分。

三、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与思考

(一)统筹推进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职教领域广泛掀起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热潮,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各研究机构,站在各自的高度、着眼于不同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案例,但至今整个职教领域还仍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自为阵的无序状态,对各个领域、各个单位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经验举措,应该由谁来认定、谁来统筹、谁来推广等还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或机构来统一思想,形成定论,达成共识。

(二)基础缺失问题

从国家到社会,人们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认识都是构建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以至更高层次逐级上升的体系,这个有别于普通类教育体系的新型现代职教体系,虽然解决了“断头路”以及上升通道的问题,但关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根基、活水源头等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是否就应该只定格在中职阶段,这种定格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如果还应该强调基础职教,那么职教基础应该如何定位、如何体现、如何落实。

(三)支持保障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及终身教育学习服务体系构建等问题,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府、职业院校、社会各界等多层面、多体制,层次差异大,认识统一难度高,要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就必须着力解决支持保障问题。一是解决国家政策问题,国家层面出台一些具有指导意义、具有约束力的具体方针政策,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二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从各级政府层面,在集团化办学、师资队伍流通共用、实践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以及经费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给予办学自主权,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热情。三是解决社会共识问题,从行业企业、社会各层面,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理解与信任。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2015-07-03].http://baike.sogou.com/v7705329.htm.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5-07-03].http://www.qstheory.cn/zhuanqu/zywz/2014-06/22/c_1111256072.htm.

[3]王超.大众化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出路——以2006年的三个5%为案例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35-38.

[4]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59:33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6:42:05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01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环球时报(2016-07-30)2016-07-30 10:14:36
中高职衔接下的高职财会专业技能课程建设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