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丽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民主教学 以生为本 融入生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是教师,主讲者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老师让他上哪儿,他就上哪儿,不管那儿的“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这样一来,很多“牛”对前面的“草”早已索然无味了。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兴趣盎然,让他们自己想找“草”、吃“草” ,一是创设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开展学习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运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和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四是充分发挥插图和教具的作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二、组织灵活地教学素材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它一改往日的死板,改变了以往老师费劲教,学生费劲学的局面,每一章的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同学们都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探究和解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米。学生经过检索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或物体,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指甲的长度、一粒花生米的长度、课桌面板的厚度等接近1厘米。教室墙面窗台的高度,教室门的宽度、教学楼阳台的高度、地砖的边长、黑板的宽度等接近1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这样,使抽象的“厘米”“米”变成了学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三、体验生活会的数学课堂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及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分别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接上面板书前填写 “最小” ) 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人手,把生活经验融人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此,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总之,活起来的小学数学课堂,那将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以“人人都能成功”的理论,组织开放的教学;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成功和愉悦;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苏霍姆林斯基.闪电资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http://www.at1.cn
【3】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5)
【4】孙晓天,胡光锑.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