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林
摘 要:心理健康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文章从爱心、疏导、积极、放弃四个方面,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和维护进行分析。教师要做有爱心的教师,树立目标、积极进取,学会适时放弃,学会宽容、适当宣泄疏导,更好地进行自我调适,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素质;爱心;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4-01
青少年学生作为教育的施教对象,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纳入学校教育视野。而作为教育的施教主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却鲜有人知。向来只听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承受着来自职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而教育向来不只是单向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者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目的。那么,在当今激烈竞争中,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自我调适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一、做有爱心的教师
人类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心,内心有爱的老师,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需求,区别个性差异,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同时,在生活上视学生为平等的對象,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融为一体,从学生的点滴成绩和逐渐成长中体验为人师的快乐与满足。(2)爱自己,善于从工作中寻求幸福感和满足感。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复性高的工作,加上教育的实施对象个体差异性大,教育形势日新月异,难度和挑战可见一斑,遭遇挫折也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形势,正确认识自己,把挑战视为动力,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化解压力,真正把激情、微笑、鼓励带进课堂,真正用心浇灌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体力,做到劳逸结合,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时间,做一个平衡有度的快乐人。
二、树立目标,积极进取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教师要有能力满足学生不断壮大的好奇心,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人。教师要善于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认识和接受新生事物,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专业能力,掌握更好地驾驭课堂和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要从三方面提升自己。(1)向前辈和同事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要善于学习他人之长来补充一己之短。(2)多参加教育机构培训,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做具有专业气场的教师。(3)多向生活学习。语言也好,知识也好,都来源生活。因此,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能力,做一个思想上睿智、行动上敏捷的人。
三、学会适时放弃
当我们目标过大欲望超出现实,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和挫折,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时,要学会调整,甚至放弃原先的目标。这样,烦恼和痛苦就会少一点,快乐和幸福就会多一些。有时,相应的付出并不能立竿见影产生相应的收益,这时也不要气馁,要有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意而安的生活的心态。
四、学会宽容,适当宣泄疏导
宽容体现在两个方面:(1)宽容别人。教师工作多数时候是与人相处,各种人际关系矛盾在所难免。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恼,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遇到矛盾的时候,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解和关心他人,碰到问题积极主动,做乐观合群的人。(2)宽容自己。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也要善待自己,宽容自己,不必执着于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适当留些闲暇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健身活动,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弹性的心理才能在工作中张弛有度。适当宣泄疏导,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有很多。1)找他人倾诉,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2)转移注意力。当感觉压力过大、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适度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听听音乐,看看书,健健身,和朋友聚聚会,出去享受自然风光,都能让情绪得到适度缓解。3)有幽默意识。幽默能化解一切矛盾于无形,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让人让己心生愉悦。4)适当的批评。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它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不陷入指责、抱怨的泥潭。
五、结束语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同样承受着来自职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要给学生健康的知识,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是一个有能力创造幸福,并把这种幸福辐射周围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归根到底要由教师自己维护和调适。每个教师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让阳光照进自己,照亮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七一.心情·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李文虎.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3]卢华安.互动式教学与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