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类型的多样化策略研究

2015-04-29 00:44姚伟荣邵震山
成才之路 2015年31期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反思策略

姚伟荣 邵震山

摘 要:现有教学反思,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主体反思类”策略、“客体反思类”策略、“协作反思类”策略,探讨高中教师教学反思长效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教学反思;多样化;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28-02

教学反思的类型、途径研究,是提高反思能力的根本和生长点。现有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是“三多三少”:叙事描述多,理性思考少;封闭自省多,互动交流少;个案分析多,系统分析少。文章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反思类型的多样化策略。

一、“主体反思类”策略研究

教师要结合自身条件、周围环境等开展反思活动。

(1)自主探究策略。探究精神是教师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李镇西老师认为,反思是对自己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应该关注与自己相关或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教育现象,以科学的态度尤其是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追问。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反思境界。1)课堂探究。课堂探究包括课前备课反思、课后回忆性反思和课堂调控反思等,是通过对课堂反思以便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改进和提高。可以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再教设计和学生创新思路等。2)专题探究。设立若干专题研究小课题,从实例出发,明确教学反思专题研究的缘起、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拓展反思研究范畴,提升研究层次。3)案例探究。针对教学中感到疑惑的个案或现象,从分析个案或现象产生原因、表现特征及其负面影响等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拓展性反思,引发人们对某类现象的反思。

(2)教育叙事策略。1)日志、随笔。鼓励教师通过日志、随笔等形式,将自己教学中弥散的零杂经验和结构化程度较低的观念表达出来,然后通过归因分析、原理阐释、实践思考等形式,叙写教育案例,积累教学反思经验。在谈到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时,程红兵老师强调:应该从微观入手,从教学随笔入手。把起点降低一点,从最原生态的问题描述开始,慢慢地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三个月、一个学期下来,他就会有宏观的思考。2)故事、信件。通过故事叙述、信件交流、同伴交谈等方式协作反思。有学者提出“合作的自传”的方法,即由一组教师围绕某主题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批判性的评论。这里,氛围和文化的因素比较突出,优秀的教师就是将反思日常化、生活化,才能不断走向成熟。3)实验、观察。通过项目实验和课堂观察形成教学反思有效策略。课堂观察分为多个方面,首先,是观察指标:倾听(A精神专注、认真听,B较为专注,C被动参与,不参与);自主合作(A时间分配,B学生参与度,C参与的方式:同桌互查、小组交流、师生合作、全班交流)。其次,是观察情况。倾听: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学生的听讲、练笔是否全神贯注等。自主合作:自主阅读、思考、反馈、交流占整节课堂学习时间的60%,积极参与阅读、讨论的学生达到90%以上,踊跃发言、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占全员的20%等。

二、“客体反思类”策略研究

(1)“研究性变革”实践策略。1)由来: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的研究项目,提出了以“研究性变革实践”作为促进教师反思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并不需要像“行动研究”那样遵从某种研究程序进行操作,只需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强化“研究”的成分,以达成对自身及其实践的反思。2)意义:叶澜认为,“只有当每一个教师每天的教学活动都带有研究的性质,并指向变革,教师才是能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个体。” 3)变革:教师从无价值选择变成有价值选择的人,教师成为发展和变革的主体;教师只要坚持投入,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成长。此外,研究性变革实践将校本研修的“本”建立在每天的日常实践中。

(2)“有效教学反思”实践策略。教学反思有各类主题,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反思经常涉及的中心议题。1)由来:这既是指提高反思本身的效率,更是适应当前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以扭转目前应试教育影响下把“有用”当作“有效”,教学工具化、功利化的做法。2)意义:“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这里有三个反思的标准:一是教学投入是否科学合理,不能以消耗学生生命资源为代价去换取学生的所谓发展。二是教学效果是否好,对学生目前及今后、内在或外在的发展意义如何。三是师生双方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是否积极、愉快,是不是一个焕发师生生命活力,动态、高效而愉悦的生命课堂。3)变革:反思“有效教学”是否达成如下研究目标:一是形成对于有效教学的新认识,探索和揭示本土化有效教学的新标准。二是归纳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基本思路、相关经验及实践模式。三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校本教研反思”实践策略。教学反思策略不单纯是个体操作行为,往往带有校本化的群体性特征,是一个学校、一个科组或年级共同的操作方式和模型,因而校本化实践是教学反思策略的重要特征。如我校开展的“问题+”校本专题反思实践,受到“互联网+”的启发,推动了我校教学反思研究的深层发展。1)“问题+”活动环节反思。A.启动环节:呈现生动的知识背景,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发挥目标的激励效应,唤起参与的巨大热忱,形成探究的高昂斗志。B.展开环节: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注重新知识的衔接和生成,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意义建构,适时调控教学流程和策略。C.互动环节:注意选择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提供鲜活的例证与经验材料,开展多层分工与合作交流活动,注意教师辅导与指导的角色定位,扩大合作对话的时间与空间。D.反馈环节:巧妙运用应变机智,敏锐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共同开展教学反思。2)“问题+”参与策略反思。A.问答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话语真诚亲切,知识展示富有启发性,注重问答设计和流程变化,鼓励探索创造。B.讨论策略:选择讨论题目,提高问题质量;设计讨论过程,相机启发引导;及时总结归纳,适时表扬鼓励;相互质疑交流,深层迁移拓展。C.学法策略:学法指导的内容:预习复习方法的指导,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思维方法策略的指导,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导。3)“问题+”行动组织反思。A.更新教师观念。有人形象地说,在美国,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在中国,学生带着答案回家。所以,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多。于是,出现了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质疑意识,带着问题上课,留下更深层的问题下课,看似简单,实质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要通过文献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B.强化常规引领。将“问题+”作为一种教学常规,一种基本技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调控,拓展提高,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双重培养。C.推进校本反思。将“问题+”作为教学常规化的通式加以推广,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通过自主探究,产生新旧知识的同化吸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协作反思类”策略研究

通过协助组织,进行校内外、学科间的反思交流与实践。比如,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协作组,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研究协作组,教学环节模式、策略研究协作组,学习问题归因研究协作组,学校共同体建设研究协作组等。

(1)学科反思协作组策略。通过同一学科相互间的个体反思活动与交流,以预定或不定时间、地点、主题和对象的形式,利用同一学科教学内容相近、相通的特点,进行协作组的共同研讨活动。任务明确,分工细致,主题鲜明,或主题研讨,或学术沙龙,或协作汇报,或常规的科组活动,开展一定规模的交流、观摩活动。学科反思协作,是协作反思最常见的形式。有学者指出,在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学科组对于支持教师协作学习,强调教师参与责任制和教育治理方面具有支柱作用。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性特征,支撑着学科协作机制的构建;而构建协作式学科反思机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

(2)校际反思协作组策略。本着强校弱校异质组合、城乡交流联动的原则,建立涉及学科、学校间的校际反思协作组,建立学科、学校间的教研协作体系,明确协作组工作要求、评价与考核机制等。考核的具体要求包括机构制度、活动组织、区域引领等方面,开展教学反思策划(学期有计划、活动有策划、博客有信息)、过程(活动有通知、主题有创新、过程有成效、活动有点评、探讨有互动、主体有报道)、效果(网络有资源、博客有感想、教师有论文)等具体考核细化指标。区域引领包括示范课、讲座等,通过协作组自评、互评,学校、专家评分等,落实具体工作实绩,并进行适时的评价。校与校之间的协作形式,可以是办学模式基础上的协作,如“新教育实验”“行知学校”;或者是依托科研优势的协作,如各类附属学校、科研基地学校;或者是阶段性的以科研课题为依托的科研协作学校、子课题学校等。校际反思协作组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包括:围绕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研讨,往往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结合骨干教师培训等展开;围绕学科疑难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对当前教学难点、热点进行校本化解读;利用协作组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的研讨活动等。

(3)平台反思协作组策略。以某种平台为基础的学科、学校、群体反思协作组织。这些平台有各种依托,例如建立在学校制度、常规管理基础上的,以日常教学和管理为观测点,通过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现校内、校外平台协作的学校运作模式。又如各类集科研、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名师宣讲团、名师工作室、名师进修书院等,以带培骨干教师、构筑人才高地为方向,起到了学术、流派等的推广和辐射作用。再如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网络平台协作。参与这类网站的协作交流,空间大,范围广,层次多,收益大。这些基于网络的协作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关注不同学校间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利用这一差异开展研究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习的伙伴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和合作的关系。

四、结束语

教学反思的类型、途径研究,是提高反思能力的根本和生长点。因此,教师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更新人才观,要结合自身条件、周围环境等开展反思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惠闵.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7(06).

[2]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03).

[4]安富海.教学反思:内涵、影响因素与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猜你喜欢
多样化教学反思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