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

2015-04-29 00:44:03刘巧凤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34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刘巧凤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突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有了更高要求。职业素质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始终,嵌入到专业教育的各环节,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掌握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优良的职业素质,促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能够持续发展并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36-05

职业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走向职场的竞争力,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而且可以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拓展。狭义的职业素质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等内容,广义的职业素质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整体结构[1]。专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职前和职后的专门理论知识、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专业伦理,专业教育基于实践和研究,强调在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应用专门知识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是高职教育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是学生就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素质涵盖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并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同的职业其职业素质要求存在差异[2]。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直接指向具体的某一职业或技能,具有知识取向实践的实践性、基于理论知识基础的研究性,强调知行统一、理论结合实践、批判创新能力的复合性、终生不断学习提升的终身性等特点,高职院校一般把专业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专业教育已日益完善,专业教育过程中把职业素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等嵌入到学生的专业培养过程,促进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步提升,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内涵,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一过程需要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等教育资源供给部门发挥主导功能,特别需要院校在学生管理和教学安排上开拓创新,培养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现多方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效率。

(一)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素质培养逐渐内化到专业教育的过程

21世纪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整体呈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呈现的经济结构调整尤为突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流动和变更更加频繁,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型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直重视人才强国战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特别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①,且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培养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高职院校等职教机构重新审视原有的以技能教育为中心的传统职教思想,职业素质重要性需要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的研究和教育,创新性的把职业素质教育内化到专业教育过程,以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和谐。

(二)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着不同作用

学生从职业选择的应聘到职业过程的发展,不同因素承担着特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专业院校进行的专业教育是针对某一职业或技能进行的,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专业技能对于企业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专业技能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职业素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专业技能效益的发挥,职业素质对于学生职业的持续发展不可或缺,职业素质能够使专业技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彰显。因此,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在学生进入职场和职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关键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产业结构需要大批量的技能工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产业结构升级,职业素质愈加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职业素质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更加突显,特别是员工的职业过程和后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三)基于人才培养的实践观点,职业素质培养要与专业教育融合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等过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不仅是一种素质体现,更是一种能力,只有具有社会责任内驱力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传统的职业素质教育由于缺乏载体以单一课程方式进行体现,空而大使教与学双方无所适从,导致职业素质课程难教也难学,使职业素质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混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难以保障。目前在高职课程安排中,专业技能课程整体占比有待提高,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为职业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和针对性,同时可以增大专业教育的整体比例和学习效果,同时职业习惯的养成可以强化专业教育过程的专业实践效果,而且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素质实践会使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规划等得到强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专业目标和职业方向,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内驱力,职业素质在专业教育中的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中的嵌入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正确职业观念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破解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盲目的背景下“用工荒和就业难”一体两面问题实质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内涵

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质内容,职业素质是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专业基础,厘清专业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利于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质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实效。

(一)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非专业职业素质

中国俗语“做学问首先是做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等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才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视[3]。非专业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技术人员生产的产品对社会服务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是难以保障的。目前国际职教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专业教育中的非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如德国、英国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把涉及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对专业精益求精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

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相对比率和绝对数值随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這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反映了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就业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学生就业中非专业素质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最典型的如频繁跳槽、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差、眼高手低等,这也是导致就业市场用工单位歧视应届毕业生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分属于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工作方法等几个方面。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以金钱为目标,缺乏质量控制、生产安全、团队精神等基本职业素质,缺乏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高素质员工的素质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片面强调技能、忽略职业素质教育不无关系。

(二)专业技能发展中的核心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在工作过程中以职业能力的方式显现,职业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职业素质的优劣,特别是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融合的专业职业素质会在职业过程中得到凸显,专业职业素质作为职业人才发展的核心素质对于人才效能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与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核心职业素质主要体现为技术素质,技术素质主要是指技术相关的决策、选择、判断、安全、管理和创新等职业素质,技术素质的表现在于产品的技术应用、合作和竞争等方面,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专业要求,技术素质对于学生掌握专业发展和特点,树立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传承发挥专业效用具有辅助和推动作用。核心职业素质不仅决定了工作中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且对于工作的应对和技术处理也会产生关键影响[4]。核心职业素质一般难以量化和考核,但在专业技能发挥或工作中能够彰显,如工作中的拖沓和容易疲劳反映生理素质欠佳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在挫折、表扬面前的过激言行可以反映心理健康素质和面对问题的客观态度情况,工作效率低下、频繁跳槽、员工关系紧张可以反映思想和业务素质等情况。职业素质中的核心职业素质一般以内隐方式存在,其形成需要经过系统漫长的教育培训,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有专业体系的支撑和保障才能得以更好实现。

(三)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导向

专业教学是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的主线,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职业价值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目标和人生观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内容涵盖行业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是从业者职业发展动力和职业自豪感的源泉。职业价值是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大学教育就在于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即在市场经济中高职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专业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以实现就业和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以专业教学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对职业的发展要求,采取科学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倾向。专业教学过程中职业价值教育和体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专业教学目标中的价值导向。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方向下,明确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担当、追求真理、诚信做事的态度,教会学生处世和做人,这种价值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职业人需要体现在职业过程当中,所以专业教学中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义不容辞。

二是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导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就是知识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难度不断加大,这也是市场价值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是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价值)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专业实践中按照企业化管理就会使学生养成严格的职业习惯和产品质量观念,而同时也会克服学生初入职场的制度及环境不适应。

三是教学方法上的价值导向。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如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迎接挑战,有效的分组讨论或项目为载体的团队协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专业教育的实效和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深度。

高职教育过程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实施和融合的过程。教育实效的落实需要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实施,使传统的职业价值内容,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等抽象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习接轨,素质教育潜入专业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更加注重实效,同时更加有利于将社会发展中的具体素质需求渗透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如诚信敬业、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新时期的素质要求充实到素质教育中,使职业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更具实效。

三、嵌入专业教育中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把职业素质培养嵌入职业专业教育是实现学生专业基础上的发展舞台、技能基础上的高质量就业、与市场无缝对接的定位优势、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将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学活动为基础,夯实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以学生主体意识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素养;以专业实训、实践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探索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价值及发展[5]。

(一)发挥专业教师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事关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系统活动,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且需要院校、社会、企业、家长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直接主体,专业教师在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落实具有关键作用,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实施可以体现在专业教学过程、课内外及学生管理的整个过程。第一,院校、社会、企业等相关主体要形成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氛围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如企业的硬件资源和制度规范,特别是院校要建立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并重的管理和考评体系;第二,发挥企业等社会用人主体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责任,利用企业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等优势给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使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践和生产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融合提升;第三,专业教师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言传身教、日常培养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中重技能更重素质,学习并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方法技巧,利用课内外、校办工厂、企业等多方式、多渠道和多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丰富专业教学中的职业素質教育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传统是以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虽然在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缺乏载体、空洞枯燥的教育方式和抽象的教育内容导致教育效果较差,而且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专业教育的现实需求。第一,拓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阵地,应进一步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而且要关注专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应用创新等内容,并结合社会需要对专业的要求、技能、应用和市场衔接,甚至可以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考勤、礼仪和仪容仪表等方面在合适的阶段进行对接,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和市场的对接及适应。第二,对专业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教学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使专业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并相辅相成,例如,学生进入大学之初专业教学应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而职业素质应侧重于专业认知和基本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前的专业教育应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提升,职业素质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技巧,同时通过模拟职业环境提升学生的职业匹配度和职业适应性[6]。系统的专业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技能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问题,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并增强了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第三,实现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目标共性,即解决学生就业和发展问题,但二者实现途径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专业教学主要通过教与学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主要通过管理和培养实现,学生的培养过程实质上也是教学和管理协同进行的过程,二者的融合在丰富专业教育的同时使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载体。

(三)创新职业素质嵌入专业教学的环节和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环节等作为专业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科学地进行安排和设计非常重要,嵌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学更需要通过科学的系统设计使培养内容和目标实现日常化、项目化和系统化。日常化是指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始终;项目化是指将职业素质的内容贯穿于专业教学的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等具体的教学项目过程,通过更加直观的项目参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系统化是指科学规划,根据专业教学的不同阶段将职业素质教育的不同内容进行嵌入,使学生分阶段、循序渐进和可持续发展地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7]。在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上,改变传统的设计方式,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逆向安排,即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进行分类并安排教学。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反转课堂、教考分离和多元监督检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考核中导入企业的管理和要求,并引入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在学生教育日常化的过程中通过模拟项目或校企结合的项目推动把市场的人才需求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中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市场化,并可持续发展。

(四)拓展职业素质教育的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效得以保障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社会、行业或企业、政府、家长等其他教育相关主体的教育责任和参与积极性正在不断改善。专业实践对于职业素质的教育直观性和教育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专业,随着专业教学中专业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和实践内容及方式的丰富,多主体参与给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首先,完善校内专业实践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在实践中使学生的技能和素质融合提升,而且从管理上,如考勤、仪容仪表、生产安全管理、实践规章制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素养;其次,通过内引外联等方式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发挥企业等社会相关主体在设备、技术和人才上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实际工作实践,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社会平台,发挥社会平台的应用对于院校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对接作用;另外,政府要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对于其他相关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使更多的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专业实践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政府、高校、行业或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专业实践平台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76-80.

[2]贾启君,等.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3-46.

[3]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1.

[4]时春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3-15.

[5]中国教育报.综合职业素养:让职校生化茧成蝶[EB/OL].[2015-02-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4/c_127495664.htm.

[6]蒋国勇,应小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72-73.

[7]姜波.将道德标准纳入工程专业教育之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57-58.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9:00:02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