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风格研究范式的构建——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2015-04-28 09:35:30
关键词:葛浩文范式语料库

王 卓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一、引言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风格的研究是不受重视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原作者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体现,而译者几乎处于“隐身”的地位。相比译文,原文重要得多;相比译者,原作者重要得多。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完全处于被忽视的位置。现代翻译学与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风格的考察不同,主要关注译者个体或群体在其所有译文中都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翻译语言特征,即一种规律性的语言模式。一般来说,作者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征使其不同于其他作者,作品也有别于其他作者的作品,这一点是目前普遍公认的,如戏剧家莎士比亚、小说家狄更斯、玄学诗歌大师多恩等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译者属于一类特殊的作者,其语言使用一方面反映了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受原作影响;另一方面译者也有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处理方式,不受原作的干扰与影响,甚至是出现对原作的背离,表现出了创造性的叛逆,如译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译文中充分显露自己的独特风格等现象。

到目前为止,翻译学界对于译者风格的识别方法仍存在意见分歧,标准还不统一。因此,通过语料库的辅助,探索构建译者风格研究的理论模型,有利于今后对译者风格普遍性的研究,对个别译者以及译者群体的风格研究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语料库驱动下的综合型译者风格研究模式

(一)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

Mona Baker是将语料库作为工具进行译者风格研究的第一人,有“语料库之母”的美誉。Baker于2000年发表了“文学作品译者风格考察方法论探索”一文,将译者风格研究作为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首先,Baker认为译者风格是一种“指纹”(fingerprint)。Baker这样表述,“我们不可能写出/说出一段文字而不包含个人风格,就像握住一个东西不可能不留下指纹一样”[1]。如同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指纹一样,Baker认为每个译者都有区分于他人的、自己的独特风格。其次,Baker认为译者风格是译者所偏爱的,反复表现在所有翻译文学作品中的统一的、规律性的语言处理模式[1]。从方法论的角度讲,Baker主要以语料库为手段,以译者的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的量化考察为驱动来研究译者风格,这就使得译者风格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传统主观倾向型的印象式、欣赏性的译者风格研究模式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和优势。

第二位以语料库为手段进行译者风格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Munday。Munday强调对译者风格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他认为译者风格的形成除了与译者本身关系密切外,还受译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Saldanha是继Baker和Munday之后第三位对译者风格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翻译理论家。Saldanha区分了翻译风格和译者风格的不同,指出译者风格具有稳定性,在源文本不同时也会具有一致性;而翻译风格更多体现为译者在翻译文本中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变动性。Saldanha的译者风格研究兼顾了原文和译文,“她把这两个层面的译者风格看作是译者作为原作者和读者之间协调人的一种双向‘反应’(responsiveness)”[2]。

从研究模式来看,借助语料库研究译者风格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T型(Target-text Type目标文本型)和S型(Source-text Type源文本型)。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属于第一种研究模式,主要关注译者在目标文本中体现的风格特征;Munday的译者风格研究属于第二种模式,重点考察译者如何体现源文本作者的风格特征,但此种译者风格研究模式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关注译者译语的规律性处理及其体现的语言风格。Saldanha主张将T型和S型两种译者风格研究模式结合起来,可以称之为T/S型。Saldanha的译者风格研究模式在重视T型译者风格研究维度的同时,再次强调了传统译者风格研究中对源文本重要性的关注。

从研究方法来看,基于语料库对译者风格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数据量化统计及分析的方法考察研究对象,这一手段具有传统译者风格研究不具备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能够更准确、科学地描绘译者的风格特征。但是对于译者风格的研究仍然存在侧重点的分歧,主要体现于在目标文本中侧重于对源文本风格的反映还是侧重于译者译语的规律性处理。

(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的构建。

译者风格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风格,与文学创作风格相比,既有相似性,也有其独特性。就本质而言,笔者认为译者风格指译者在译文中所展露的语言使用习惯以及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下出于某种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操控。译者风格一方面表现了译者无意识的语言表达习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译者有意识的翻译风格的选择。但是,译者作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作者,对其风格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仍存在诸多分歧,如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研究重点、描写方法等仍没有达成共识。国内译者风格研究仍主要停留在模仿西方翻译学理论的层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译者风格研究的理论体系。针对目前国内对译者风格研究的不足,为了使译者风格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借助语料库工具构建一种具有相对普遍应用性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如图1所示),力求为丰富发展目前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理论提供某种思考和借鉴。

图1

该研究范式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融合了T型和S型两种译者风格研究的模式,从语言和非语言两个层面考察译者风格。语言层面以T型研究模式为主,辅以S型研究模式,从翻译正文本和翻译副文本两个维度来考察译者风格。其中,对于翻译正文本中词、句及篇章的研究将主要以语料库方法为驱动,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量化方式来考察译者风格;而对于翻译副文本中序、跋和注释则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来考察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手段和翻译策略,同时注意译者对源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处理方式。

非语言层面采用T型译者风格研究模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来考察译者风格。微观维度与译者相关,主要从译者的文化修养、翻译观念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来探究译者风格。宏观维度则与译作产生背景密切相关,从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中所处的语境、意识形态、社会规范、文学观念以及读者期待等几个方面来考察译者风格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影响要素与译者风格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不难看出,这种译者风格研究范式具有综合性特征,在涵盖了译者下意识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征的同时,也囊括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宏观因素影响下主动地采取各种翻译策略及方法而形成的对源文本创造性改写的规律性语言使用特征。

三、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的适用性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目标分析对象解读。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毋庸讳言,葛浩文功不可没。在莫言作品多种语言的译本中,影响最大且作用最关键的是葛浩文的英译本[3]。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特别是对莫言获诺奖起决定作用的《生死疲劳》的小说翻译标志着葛浩文翻译生涯的顶峰。葛浩文凭借深厚的中英文双语语言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切洞察,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力,对原文熟练操控,对译文拿捏有度,成为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葛浩文的译作一方面为他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多文明与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受众之间的文化认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生死疲劳》的巨大文学价值以及葛浩文英译这部作品对莫言获诺奖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尝试以这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为研究对象,探讨图1所示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以多维视角分析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译者风格。

(二)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译者风格研究。

译者风格研究具有多面性,且具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亦是如此。运用如上图所示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对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尝试在语料库翻译学视域下从语言和非语言两个层面考察葛浩文的译者风格,进一步验证该研究范式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语言层面以T型研究模式为主,S型研究模式为辅,从翻译正文本和翻译副文本两个维度来考察葛浩文的译者风格。笔者认为,这样可以更全面、科学地反映葛浩文在兼顾原作者莫言写作风格的基础上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一名译者的风格与特色。

首先,翻译正文本方面。对于翻译正文本中词、句及篇章的研究主要借助语料库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手段,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察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为此,笔者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前期研究,自建了如表1所示的《生死疲劳》小型双语平行语料库。

表1

进而,笔者将采集的莫言《生死疲劳》小说原著和葛浩文的相应译作分别存放在两个不同的语料库中。将原著与译作的文学语料均转换成TXT文本形式,对译作语料库中所有表达译者风格的语言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进行手工及电脑自动赋码标注。然后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Wordsmith 5.0)和统计软件(SPSS 18.0)对译作语料中的译者风格表现手段(如类符数、形符数、标准类/形比、汉英词与字数比、句子数、平均词长)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各种语言形式参数。经过周密计算,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与此同时,笔者辅以TEC(英语翻译语料库)小说子库和美式英语Brown语料库文学子库为参照,发现本研究的各项数据统计结果均较接近标准数据。为了进一步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笔者还将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翻译风格与葛浩文其他译作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借鉴了黄立波和朱志瑜(2012)、侯羽和刘泽权(2014)的各项数据统计结果,采用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葛浩文的译者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葛浩文的译者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标准类/形比数值略高于Brown文学子库和TEC小说子库,同时接近于葛浩文的其他译作,这表明了葛浩文在词汇使用方面一贯丰富多样性的翻译风格;其次,《生死疲劳》的原文与译文文字的字数比例为1:1.35,这一数据在王克非(2003:415)考察的汉译英文学翻译中常见的英汉词、字数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范围(1:1.25—1.5)之内,这说明葛浩文保持了文学翻译的适量翻译风格;最后,《生死疲劳》英译本的平均句长为17.4,比较接近于Brown文学子库的平均句长,且明显高于英语译语的句长统计结果24.1(Laviosa,1998)。这表明葛浩文的译作《生死疲劳》保持了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的风格。以上所进行的前期数据统计结果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的构建提供了实证数据和理论依据。

其次,翻译副文本方面。序、跋和注释则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来考察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手段及策略,同时注意译者对源文本语言的规律性处理方式。

非语言层面采用T型译者风格研究模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来考察葛浩文的译者风格。微观维度主要以译者葛浩文本人为中心,从其文化修养、翻译观念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三个主观方面来探究其风格。宏观维度则从《生死疲劳》译本在目标文本中所处的语境、意识形态、社会规范、文学观念以及读者期待等几个方面来考察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发现各要素与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的调研结果与前期研究成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了葛浩文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深谙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4],因此,在翻译《生死疲劳》时能够使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根据美国读者的阅读取向、接受程度、意识形态等恰当地采取翻译策略与方法,对源文本进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因此在英语世界《生死疲劳》获得了巨大的销量,并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起了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综合起来,本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提出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属于比较全面且系统的译者风格研究模式。第二,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范式以定量和定性研究为基础,可以更清晰地呈现译者风格研究中译者规律性的语言处理方式以及译者受翻译策略、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影响下对源文本的对应模式。第三,本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探讨了运用该范式进行译者风格研究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总之,本研究试图在中西方以往关于译者风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从一个综合性、广阔性的视角进行译者风格的研究,使译者风格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译者风格的普遍性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1] Baker,M.2000.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12(2):241-266.

[2] 卢静.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3(150):53-58.

[3] 侯羽,刘泽权,刘鼎甲.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J].2014(2):72-78﹒

猜你喜欢
葛浩文范式语料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长江丛刊(2016年30期)2016-11-26 23:12:57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