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羽文化意蕴的研究

2015-04-27 08:26:12张翠伟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部首

张翠伟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说文解字》羽文化意蕴的研究

张翠伟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说文解字》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同时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说文》中用羽作为部首的字有33个,涉及的内容全面,种类繁多,所表达的文化意义也是比较丰富的。羽本义是鸟类的羽毛,可以作为鸟的代称和鸟翅膀的象征。因为有翅膀才能够飞翔,神话中的仙人是会飞的,所以可以用羽来指称他们。鸟类的羽毛漂亮,古时妇女经常用来作为头饰,而名贵的鸟类羽毛其装饰作用更加突出,只有身份高贵的人可以用来作为装饰品,因此羽毛逐渐成了身份高贵的象征。古代重视祭祀制度,羽这种象征身份的装饰品也逐渐成为一种用来祭祀的舞器。

《说文解字》;鸟羽;文化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许慎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说文解字·序》中提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1]《说文》以部首统摄汉字,将9353个汉字分别部居归属于 540 个部首之下,这种编纂方法对研究古文字的学者理解古书上字义及系联汉字的意义颇有裨益,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然而《说文》的宝贵之处不仅于此,它还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中用羽作为部首的字有33个,数量相对不是很多,但涉及的内容全面,种类繁多,所表达的文化意义也是比较丰富的。我们通过《说文》并结合文献对“羽”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羽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鸟类的代称

因为羽毛只有鸟类才有,所以可以用来借指鸟类。《淮南子·原道训》:“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这里羽者代指鸟类;毛者代指兽类。鸟类通过孵化而生,兽类通过孕育而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虫羽。”注:“羽,飞鸟之属。”这里的虫古时为动物的泛称。意思为孟夏时节正是禽鸟繁殖的季节。《说文》中从羽,表示鸟类名称的字有以下7个。

翨:《说文》:“鸟之强羽猛者。”意思为猛鸟强劲的羽毛。《周礼·翨氏》:“掌攻猛鸟,以时献其羽翮。”指翨氏负责捕捉猛鸟,按时节进献羽毛。王筠《说文句读》:“先郑曰,翨都为翅翼之翅。后郑曰,翨,鸟翮也。筠案二郑,皆谓翨翅一字也。许君不从两郑者,盖谓猛鸟之羽曰翨。”[3]41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东汉郑众指出,翨为翅翼的翅。郑玄指出,翨是鸟的羽毛。如果按二郑的说法,都认为翨与翅是一个字。许慎不认同二郑的看法,大概认为猛鸟强劲的羽毛为翨。

翡:《说文》:“赤羽雀也。”指赤色羽毛的雀。翠:《说文》:“青羽雀也。”指青色羽毛的雀。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雄赤曰翡,雌青曰翠。”《南方异物志》:“翡大于燕,小于乌,腰身通黑,惟胸、前背、翼后有赤毛也;翠通身青黄,惟六翮上毛长寸余。”意思是说,雄鸟羽毛赤色称翡,雌鸟羽毛青绿称翠。翡鸟比燕子大,小于乌鸦,腰身都是黑色,只有胸、前背、翅膀后有赤色的毛。翠鸟通体是青黄色,只有羽茎上毛长寸余。如今人们对翡翠的认识更多地指向一种玉名,因翡翠这种玉的颜色多样,以绿色和红色为主。于是人们便将有相同颜色特点的翡翠鸟名赋予这种玉石了。

翘:《说文》:“尾长毛也。”段注:“《射雉赋》‘斑尾扬翘’,按尾长毛必高举,故凡高举曰翘。”翘指鸟尾上的长羽毛。例如《楚辞·招魂》“砥石翠翘”指卧室里用平滑且光泽的砥石为壁,并用鸟的羽毛进行装饰点缀。翠鸟的长羽毛还被古代妇女拿来用作头饰,如韦应物《长安道》“头上鸳钗双翠翘” 。

翰:《说文》:“天鸡赤羽也。《逸周书》曰:‘大翰,若翚雉,一名风。周成王时蜀人献之。’”[4]486翰是天鸡赤色的羽毛,长着五彩羽毛,象锦鸡,又叫风,周成王时蜀地人献来的。

翟:《说文》:“山雉尾长者。”《释鸟》:“翟,山雉”,郭曰 “长尾者”。因此翟本义为长尾野鸡。

翯:《说文》:“鸟白肥泽儿。《诗》云:‘白鸟翯翯。’”《毛传》曰:“翯翯,肥泽也。”翯指鸟色白,肥壮有光泽的样子。

二、鸟类翅膀的象征

羽本义为羽毛,有羽毛才有翅膀,因此羽可以用来借指鸟类的翅膀。《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这里莎鸡是一种昆虫名,也称为纺织娘。六月,纺织娘振动翅膀发出响声。这是羽的本义所反映出的一种事物。根据《说文》:“凡羽之属皆从羽。”可知以羽做部首的字意义大部分跟羽毛有关。如以下9个从羽的字。

翁:《说文》:“颈毛也。”《山海经》:“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由《山海经》可以得知,天帝山有一种鸟,长得像鹌鹑,羽毛上有黑色的花纹,颈上的毛是赤色的。这里翁指鸟颈上的毛。

翮:《说文》:“羽茎也。”段注:“茎,枝柱也。”王筠《说文句读》:“《释器》:‘羽本谓之翮。’”指羽毛的茎。许慎大概认为羽根本来没有毛,裸露在空中的为羽毛的根即翭。翭:《说文》:“羽本也。一曰羽初生儿。”按许慎所指翭有两种说法,一指羽毛的根,一指羽毛初生的样子。羽毛所依附的为羽茎即翮。

翎:《说文》:“羽也。”指羽本义为鸟的翅膀。

三、神话故事中对仙人的一种称谓

在神话故事中,仙人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像有翅膀一样。民间有种说法称仙人为“羽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也称为羽民。王充:“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体,更爱异形。”意思是仙人身上长有羽毛翅膀,变化着飞行,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仙。《说文》中从羽表示翱翔的字占大多数,有12个,例如:

翾:《说文》:“小飞也。”翚:《说文》:“大飞也。一曰伊、雒而南,雉五采皆备曰翚。《诗》曰:‘如翚斯飞。’”翾、翚均为起飞义,翾指轻轻地飞起,而翚有三种说法,一指鸟奋飞;一指伊水、雒水以南,五彩都具备的野鸡称为翚;一指《诗经》中所说象野鸡在飞。按许慎的说法翚不单表示鸟飞翔的状态还表示鸟类的名称。

翱:《说文》:“翱翔也。”翔:《说文》:“回飞也。”《淮南子·俶真训》:“鸟之高飞,翼上下曰翱,直刺动曰翔。”按许慎说法两者均指回旋地飞翔,淮南子中提到翱与翔的区别,即鸟在高飞时,双翼上下扇动的称为翱,双翼直刺不动的称为翔。现在很少将两字分开使用,人们习惯于组成一个词语翱翔,来表示鸟在天空自由飞翔。

翥:《说文》:“飞举也。”王筠《说文句读》:“谓自地初起之时也。”王筠指出,鸟从地上初次起飞称为翥。

翕:《说文》:“起也。”段注:“翕从合者,鸟将起必敛翼也。”段玉裁指出翕从合,合指闭合,收拢。鸟起飞时必收拢它的翅膀,因此本义可指鸟起飞。

翩:《说文》:“疾飞也。”《鲁颂》传曰:“翩,飞貌。”翩本义指快速地飞,鲁颂传说,翩指飞的样子。

翜:《说文》:“捷也。飞之疾也。”翜本义指敏捷,飞得快。

翊:《说文》:“飞儿。”指飞的样子。

四、古代皇宫贵族用来装饰舞乐的工具

《礼记·乐记》:“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5]369-370古代舞乐合一,乐包括舞,羽是乐舞中舞者所执的舞器,用雉鸟的尾羽树于竿头,持而舞之,称为“羽”。古代的乐舞不仅是娱乐,更是礼乐的一部分。《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帗’在《说文》中作‘翇’。皇在《说文》中作‘’,都从‘羽’,帗舞,羽舞,皇舞,都是执羽而舞的乐舞,用以祭祀。”[5]370:《说文》:“乐舞。以羽纣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4]491指乐舞,用羽盖蒙覆颈部而跳舞,用来祭祀星辰之神。翇:《说文》:“乐舞。执全羽以祀社稷也。”[4]491指乐舞,手拿着完整的羽毛来祭祀社稷之神。

作为装饰,从羽的字还有2个,如:《诗经·庸风》“其之翟也”,毛曰:“翟,褕翟、阙翟,翟羽饰衣也。”毛诗指出,褕翟、阙翟都是用翟的羽毛来装饰衣服的。翟也可指野鸡翎,即古代乐舞时的舞具。如《诗经·邶风》“右手秉翟”,毛曰:“翟,翟羽也”。即右手雉羽频挥举。翟本义为长尾野鸡,这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或舞具来使用的。

翿:《说文》:“翳也。所以舞也。”《诗》曰:“左执翿。”许慎指出翿即翳,是用来跳舞的舞具。《诗经》说,跳舞时左手拿着翳旗。

五、身份高贵的一种象征

《汉书·王莽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这是说先主刘备小时就认定自己日后会成为有高贵身份的人。《说文》中以羽为部首反映这种文化意义字有2个。

翣:《说文》:“棺羽饰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垂。”[4]492指棺材上象羽翼般的装饰物。天子棺材上八个,诸侯六个 ,大夫四个,士人两个。饰物下垂。段注:“翣者下垂于棺两旁,如羽翼然,故字从羽,非真羽也。”段玉裁认为因这种装饰物下垂于棺材两边,象鸟的翅膀一样,所以字从羽,并不是指真正的羽毛。

翳:《说文》:“华盖也。”华盖指用华丽的羽毛制成,形如车盖,是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

通过对羽字和《说文》以羽为部首的字的分析,可以看出羽所代表的字义大部分与羽毛相关,羽本义是鸟类的羽毛,可以作为鸟的代称和鸟翅膀的象征。因为有翅膀才能够飞翔,神话中的仙人是会飞的,所以可以用羽来指称他们。鸟类的羽毛漂亮,古时妇女经常用来作为头饰,而名贵的鸟类羽毛其装饰作用更加突出,只有身份高贵的人可以用来作为装饰品,因此羽毛逐渐成了身份高贵的象征。古代重视祭祀制度,羽这种象征身份的装饰品也逐渐成为一种用来祭祀的舞器,这些都表明羽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1]许慎.说文解字序[M]. 徐铉杨,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316.

[2]徐中舒.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386.

[3]王筠.说文句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5]傅永和.汉字演变文化源流:上[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5-03-12

张翠伟(1989-),女, 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161

A

1008-4630(2015)05-0042-03

猜你喜欢
许慎说文解字部首
弄清偏旁与部首
许慎文化园简介
系在绳上的“冬”
许慎德
中华诗词(2016年10期)2017-02-22 17:00:39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19:27:11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