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相似法不同
——由几道中考题解法谈起

2015-04-27 09:28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朱立业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对称点共线垂线

☉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 朱立业

题相似法不同
——由几道中考题解法谈起

☉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 朱立业

最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命题者的精心雕琢使近几年中考试卷涌现出一批创意新颖的试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线段”型最值问题,笔者把它们归纳成几种类型,探究解决最值问题的方法,以飨读者.

一、“一动点+一定点”型

图1

例1(2012·莱芜)如图1,在△ABC中,AB=AC=5,BC=6,若点P在边AC上移动,则BP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分析及简解:点B为定点,P为动点,根据垂线段最短,当BP⊥AC时,BP有最小值.过点A作AD⊥BC于点D.因为AB=AC=5,BC=6,所以BD=3,AD=4.根据AD·BC= BP·AC,得到4×6=5BP,解得BP=,即BP的最小值是

图2

【评注】应用“垂线段最短”是解决“一动点+一定点”型最基本的方法.

例2(2014·成都)如图2,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边的中点,N是AB边上一动点,将△AMN沿MN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MN,连接A′C,则A′C的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

分析及简解:连接MC,则MA′、MC都为定值,且MC的位置确定,A′C≥MC-MA′,等号仅当点A′落在MC上时成立,此时可求出A′C的长度的最小值.

过点M作MF⊥DC于点F.

【评注】例2难度很大,直接求解无路可寻,通过构造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仅当三点共线时第三边取得最小值,这是求“一动点+一定点”型最值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两动点”型

例3(2012·扬州)如图3,线段AB的长为2,C为AB上一个动点,分别以AC、BC为斜边在AB的同侧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和BCE,那么DE的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图3

分析及简解:点D、E都是动点,直接求DE的长的最小值有困难,设法转化为“一动点+一定点”型最值问题.延长AD、BE交于点G(为定点),则四边形GDCE为矩形,DE=CG,只需求出CG的最小值即可,显然,当GC⊥AB时,GC最小,且故DE的最小值为1.

图4

例4(2013·咸宁)如图4,在Rt△AOB中,OA=OB,⊙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点Q为切点),则切线PQ的最小值为_______.

分析及简解:首先连接OP、O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O为定点,P为动点,可得当OP⊥AB时,线段OP最短,从而线段PQ最短,然后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答案.

由PQ是⊙O的切线,得OQ⊥PQ.

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

则当PO⊥AB时,线段PQ最短.

【评注】对于“两动点”型最值问题,一般可通过等量代换转化为“一动点+一定点”型最值问题,再利用“垂线段最短”求解.

三、“一动点+两定点”型

例5(2014·宿迁)如图5,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为边BC的中点,点P在对角线BD上移动,则PE+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图5

分析及简解:点E、C是定点,P为动点,且E、C在BD的同侧,求PE+PC的最小值是一个基本图形与常见问题,一般用对称法求解.由点C关于BD的对称点为点A,得PE+PC=PE+AP.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AE就是AP+PE的最小值,由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是BC边的中点,得BE=

例6(2014·莆田)如图6,菱形ABCD的边长为4,∠BAD=120°,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AC上的一动点,则EF+BF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图6

分析及简解:点B、E是直线AC同侧的两个定点,点F是AC上的一动点,求EF+BF的最小值是一个基本图形与常见问题,一般用对称法求解,注意到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所以连接BD、DE.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E与AC的交点就是点F的位置,DE就是最小值.作DH⊥BA交AB的延长线于H.

在△ABD中,AD=AB,∠DAB=120°,则∠HAD=60°.又DH⊥AB,

【评注】“一动点+两定点”型最值问题,与课本上的一个基本图形密切相关,一般用对称法求解,是各地中考试卷最常考的最值问题.

四、“两动点+一定点”型

例7(2012·鄂州)如图7,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ABC=45°,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图7

分析及简解:点C是定点,而M、N都是动点,可设法`利用BD平分∠ABC,得到MN关于BD的对称线段.

在BA上截取BE=BN,连接EM.由∠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得∠EBM=∠NBM.在△AME与△AMN中,BE=BN,∠EBM=∠NBM,BM=BM,则△BME≌△BMN(SAS),则ME=MN.

CM+MN=CM+ME≥CE.

当CE⊥AB时,CE取得最小值,从而CM+MN有最小值.

图8

例8(2014·盘锦)如图8,已知△ABC中,∠ACB=90°,AC= 20,CB=10,D、E分别是AC、AB上两点,求ED+EC的最小值.

分析及简解:点C是定点,而D、E都是动点,先设法找到CE关于AB的对称线段EG,转化为求EG+DE的最小值,这只需点G、E、D三点共线,且GD⊥AC时,GD最小,从而求得ED+EC的最小值.

作点C关于AB的对称点G,CG交AB于点M,作GH⊥AC于H,则GH就是所求的最小值.

【评注】“两动点+一定点”型最值问题难度较大,一般可先将一条线段用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线段代换,转化为“三点共线”,再利用“垂线段最短”求解.

五、“三动点”型

例9(2012·台州)如图9,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图9

分析及简解:点P、Q、K均为动点,可先作点P关于直线BD的对称点P′,连接P′K、P′Q,则P′K=PK,于是PK+ QK=P′K+QK≥P′Q,等号仅当点K落在P′Q上时成立,作QH⊥AB于H,则P′Q≥QH,即QH为所求最小值.

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得AD∥BC.又∠A=120°,则∠ABD=180°-∠A=180°-120°=60°.

例10(2014·无锡)如图10,菱形ABCD中,∠A=60°,AB= 3,⊙A、⊙B的半径分别为2和1,P、E、F分别是边CD、⊙A和⊙B上的动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图10

分析及简解:连接BF、AE,则BF=1,AE=2,将求“PE+ PF的最小值”转化为求“PA+PB的最小值”,这就转化为“两定点+一动点”型问题.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CD于点P,则点P与D重合,PA+PB的最小值就是A′B的长.

易知∠BAA′=90°,∠A′=30°,所以A′B=2AB=6,即PA+PB的最小值为6,于是PE+PF的最小值为6-3=3.

【评注】例9、例10都是“三动点”型最值问题,例9是转化为“三点共线”,再利用“垂线段最短”求解;例10是转化为“三点共线”,再利用对称法求解.

感悟:波利亚说:“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的反思与回顾.”几何最值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未直接提及,教材中更是难见一道习题,然而,各地中考试卷却赋予了几何最值新的活力,精品试题层出不穷,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研究和观察图形,把握运动中的不变量,针对题目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垂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原理和基本图形,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常见问题,当然上述类型中的解法不是孤立的,有时一道题用几种方法求解都能奏效,而有时一道题却需要同时用几个方法才能解决,个中滋味,只有悉心体会,在解题中学习解题,才能实现解题的智慧托举.Z

猜你喜欢
对称点共线垂线
向量的共线
多角度思维实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学习微专题《明修栈道(作垂线)、暗度陈仓(找垂足)》有感
画垂线的方法
探求特殊四边形中线段和的最小值
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的常见解法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近岸悬沙垂线分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共线向量题型例析
Global health training in Canadian 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mes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