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莉
(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
普通α-2b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贺莉
(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
目的:对阿德福韦酯联合普通α-2b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将129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联合治疗组,第2组为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第3组为干扰素治疗组。第1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1次/天;皮下注射干扰素α-2b 500万单位,隔日1次。第2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1次/天。第3组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α-2b 500万单位,隔日1次。疗程均为48周。试验观测指标为3组患者ATL变化、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在治疗后12、24及48周时的变化。结果:治疗12、24、48周时联合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8.8%、69.8%和81.4%;ALT复常率为分别为51.2%、86.0%和86.0%,均优于干扰素组(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16.3%、37.2%、51.2%;HBsAg清除率分别为14.0%、25.6%、30.2%,均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组和干扰素组(P<0.05)。3组病例的优势株中野毒株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变异现象出现。结论:联合用药治疗组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较单药治疗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干扰素;阿德福韦酯;乙型肝炎;联合疗效
我国慢性传染病种类繁多,慢性乙型肝炎是最为多发的一种,乙肝病毒的长期复制导致乙肝病情反复发作和不断进展,所以目前治疗的关键是抑制乙肝病毒活动。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中阿德福韦酯较为经济,疗效也较为确切。干扰素治疗慢乙肝,乙肝e抗原转换率较高,但乙肝病毒转阴率较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乙肝,乙肝病毒阴转率较高,但乙肝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率较低,效果均不很理想。近几年,有一部分研究者针对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多种不同药品配合的方向的深入研究与探讨[1]。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对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62例,女67例。年龄18~55岁。入组患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乙肝大三阳患者;HBV DNA>105copies/mL;谷丙转氨酶>2倍正常值上限且<10倍正常值;血清总胆红素<2倍正常值;血小板计数>8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对患者进行治疗前42 d内不可使用抗病毒类的药物及免疫增强剂。排除标准:合并HAV、HCV、HDV、HEV、EBV或CMV感染者;合并肝硬化、肝癌者;孕妇;或同时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
1.2 分组及治疗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9位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用药治疗组(第1组)43例,阿德福韦酯组(第2组)43例,干扰素组(第3组)43例。第1组治疗方案为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1次/d;干扰素α-2b(凯因益生)500万单位,皮下注射,隔日1次。第2组治疗方案为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第3组治疗方案为皮下注射干扰素α-2b 500万单位,隔日1次。3组总疗程均为48周。以上129位患者在治疗前都自愿签署了治疗知情同意书。
1.3 观察指标
进行分组治疗前及结束后比照12、24、48周次进一步对以下各项指标评价:a)病毒学指标:HBV DNA转阴率;b)血清学指标:HBeAg转阴(转换)率及HB-sAg清除(转换)率;c)生物化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48周研究结束后对治疗方案做出安全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3组间对照比较选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3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ALT、HBV DNA、HBeAg、HBs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3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3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ALT(U/L) HBVDNA(lgcopies/mL) HBeAg(S/CO) HBsAg(IU/mL) 231±43 7.1±2.6 512±187 6 013±942阿德福韦酯组 221±52 6.4±2.1 473±179 5 776±973联合用药组 244±47 7.7±2.8 554±172 6 307±958 F值干扰素组7.635 6.214 6.337 5.891 P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后3组各项化验指标对比
治疗后,3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复常率在治疗前后比较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指标差异联合给药组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后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如下
2.3 安全性评价
在对比安全性评价当中,一过性不良反应情况在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均有出现,未发现与阿德福韦酯相关的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经过笔者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继续治疗,均能完成疗程。
近些年来国内外多位专家对联合、长期、个体化治疗来控制乙肝病毒活动的策略已逐步达成共识。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是作用于体内的干扰素作用受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合成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的繁殖,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2]。阿德福韦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使乙肝病毒复制持续得到压制,有较强抗乙肝病毒作用[3]。两药联用在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一定进展,在临床工作中单干扰素或单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尤其乙肝e抗原及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度较低,故联合抗病毒治疗已成为治疗发展趋势。普通干扰素及阿德福韦酯在价格上也占有明显优势,符合我国广大百姓的需求,疗效及费用方面均比较容易接受,能坚持持续使用,不易出现中断治疗的情况,适合临床广泛推广。现阶段,在国际范围内大量的临床试验也正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表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一年统计乙肝病毒的阴转率和谷丙转氨酶复常率达到34.17%和75.28%,乙肝e抗原的阴转率达到6.42%,血清转换率可至4.55%。多位研究人员发现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单药治疗的效果在诸多方面均不及联合治疗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联合组和阿德福韦酯组在乙肝病毒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氨酶复常率等方面均高于干扰素组,联合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效果相当(P>0.05);但阿德福韦酯组在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方面均低于联合组及干扰素组,联合组和干扰素组间效果相当(P>0.05);以上均表明两药合用可协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明显提高乙肝e抗原的血清转换率及乙肝表面抗原的阴转率。以上两药联合在乙肝抗病毒治疗领域占据突出的优势,打破了之前单药治疗存在的局限性。为进一步研究乙肝抗病毒治疗指明方向,奠定了基础。治疗成本方面虽略有增长,但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但是,本研究尚有一定局限性:需增加样本量、完善实验方法,进一步进行临床探讨。
[1] Terrault N A.Benefits and Risk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09,49(5):122-128.
[2] Werk-Lalmstolle B,Bomden S,Lecmini S,et al.Persistence of CccDNA dur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s B and Decline during 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J].Gastroenterology,2004,126(7):1750-1758.
[3] Lok A S,McMahon B J.Chronic Hepatitis B:Upsate of Recommendations[J].Heptology,2004,39(3):857-861.
本文编辑:王 霞
R512.6
A
1671-0126(2015)06-0028-03
贺 莉,女,主治医师,从事肝病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