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颖,杨元望,吴锦程
(1.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3.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庞 颖1,杨元望2,吴锦程3
(1.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3.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以我国学者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已有研究作为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该领域发文总体情况、作者情况、期刊共被引情况及研究主题等进行分析,发现:(1)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且质量尚可。(2)研究者角色各异但缺乏合作。(3)对国外经验借鉴较多但较少关注一次文献。(4)研究层面重广度乏深度。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研究主题;共现分析;聚类分析
近年来,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我国高校中出现的一所新型机构备受认可。它的建设,起始于2006年 “密西根—中国大学领导论坛”[1]之后,大规模发展于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7号)之时。但是,从对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考察来看,不少大学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不论是其功能定位、组织机制、人员配备,还是其实际发挥的作用与作用方式等,大多都还没有达到建设的预期[2]。如此看来,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起步阶段,对其进行充分、全面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先进的经验介绍、成功的经验分享、深入的理论探讨以及全方位的系统建构对于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都必不可少。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澄清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研究对象的采择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为关键词,以“全部年份”为检索时间范围,进行“主题”搜索。通过筛选,最终共得83篇符合要求的文献。
研究基于共现理论,首先锁定研究内容,即“作者情况”“期刊共被引”“研究概况”;其次将数据通过Bibexcel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及矩阵生成;最后将需要的内容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共现分析是指相同或不同类型特征项共同出现的现象,可涵盖共引和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主题词链分析、合署分析等[3]。科学知识图谱则可基于文献的基本信息,采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实现对已有文献的归纳、分析,从而获得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演化路径[4]。
(一)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研究的研究对象,即锁定的相关文献,总体情况如下:第一,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1篇,2011年7篇,2012年9篇,2013年29篇,2014年第三季度前35篇,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被关注度逐年提升。第二,文献分布较为分散,共计67种期刊刊载相关文献,其中刊载量2篇以上的期刊为:《中国大学教学》4篇、《比较教育研究》《学园》3篇、《复旦教育论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科教导刊:上旬刊》2篇,11.94%的集中刊载率说明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广受关注但又不够深入。第三,文献可参考度较高,已有文献发表在核心期刊或有被引用经历的为43篇,51.81%的比例印证了文献整体质量尚可。
(二) 作者机构分析
83篇文献中,署名作者共计117人,署名3次的作者2位,占比1.71%;2次的作者19位,占比16.24%。因国内已有文献较少,作者有限,在作者情况分析中着重研究所属机构。
1.作者一级单位分析。作者所属一级单位共计58所,对机构办学水平分布分析,包含国内外知名大学21所,国内普通本科28所、高职高专院校9所;对机构类型分析,包括综合型、师范型、理工类、医药类、政法类院校,同时也包括研究型、教学型院校;对署名次数分析,最多为6次(厦门大学及云南大学),署名次数在2次(含)以上为14所,占比24.14%(见表1)。
表1 一级单位频次列表
从作者的一级单位分布中,可分析出:第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虽然于2012年起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但对其有深入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系统建构的院校并不多。第二,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范围广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这是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第三,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的主要机构呈现知名院校、综合型院校居多的态势,师范院校在该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2.作者二级单位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是建立在既有的教师发展机构基础之上的,一类是新设立的。这便使研究者的二级单位较为分散,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相关行政部门(教务处、人事处、研究生处、校办、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等)以及其他院系(人文学院、工商学院、工管学院、管理系等)。署名2次以上的二级单位如表2所示。
表2 二级单位频次列表
从作者的二级单位分布中,可以看出:第一,高校相关教育学院(研究所)是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的主要力量,虽然较多的教师发展中心并没有挂靠在教育学院,但其拥有大量的教育学背景的学者以及做专项研究的硕博士研究生,或许,这也是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聘请研究生作为兼职人员的重要原因。第二,教师发展中心的专职人员在实践工作的同时,兼顾探寻先进经验、总结自身不足,十分值得肯定。第三,学校其他行政部门/学院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发展中心关注,这也说明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需要多方的支持,但相关部门之间合作度不高。
(三) 期刊共被引分析
期刊共被引分析,可把众多无外部联系的各种期刊有机联系起来,揭示期刊之间的相互交叉关系,利用期刊共被引关系及共被引强度,可以判断某些期刊的专业范围和学科性质,也可以帮助确定学科的核心期刊[5]。笔者通过Bibexcel软件统计期刊被引频次,并绘制被引4次(含)以上的期刊的矩阵,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计算度中心性及中间中心性(见表3)。
从图表中可看出:第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共被引31次,居列表之首,《高等教育研究》次之。二者有着相同的度中心性,成为该领域的中心点。第二,《中国大学教学》《现代大学教育》《复旦教育论坛》等期刊在度中心性中也体现了较高的指数,上述期刊近年来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理论探究提供了较多的借鉴。第三,《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两种外文期刊在被引频数、中心性上均低于《比较教育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比较教育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多的参考,成为国内学者了解国外相关信息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者现阶段较少从外文一次文献中获取信息,究其原因,或与文献时效性有关,导致更多学者以访学及网站调查的形式了解即时信息(见图1)。
图1 期刊共被引科学知识图谱
表3 期刊被引频次、中心性列表
(四) 研究主题分析
在研究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探究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相关研究的主题。并通过Bibexcel、UCINET软件,绘制研究主题科学知识图谱(图2),及聚类图表(图3)。从图中可知,现阶段我国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基本以“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核心,形成四大聚类,分别以教学发展、建设、教师发展、运行机制为中心词。
图2 研究主题科学知识图谱
图3 研究主题聚类图表
1. 教师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提出“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奠定了世界范围内高校教师发展的战略地位[6]。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渐呼吁由“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7]。卢晓忠认为,教师发展主要涉及五个维度: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职业发展[8]。潘懋元先生认为,大学教师发展的内容应包含三个方面:学术水平、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师德[9]。在已有研究中,作者常以知识、能力为发展内容,以协同合作、反思性教学等为发展方式,以教师卓越、教学质量改善、专业队伍建设为发展目的,开展全方位宏观研究,但深度明显不足。
2.建设。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对我国而言,实属新生事物。初现时期,研究者自然倾向于从宏观层面关注其发展,这就使 “建设”这一主题尤为凸显。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总体架构,比如功能定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重点内容、发展展望。第二,对欧美先进经验的介绍,比如对密西根大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哈佛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第三,对国内已有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历程的反思,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大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的经验分享。第四,特定种类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经验分享,如中外合作办学、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院校、高职院校设立教师发展机构的情况。
3. 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探讨属于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范畴,但这一关键词使用频率、中心度较高,说明其为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关注的焦点。已有文献中,学者开展的该类研究分为三类:第一,在实证基础上探讨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类型,比如庞海芍认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主要由教务处职能演变出的教学促进专门机构,由人力资源部牵头整合各职能部门而成的机构,由教育技术培训服务机构发展成的机构,以教育研究部门为依托建设的机构[10],那么,这四种机构的运行机制就各有不同。第二,介绍国外成熟组织的运行机制,如徐延宇介绍了密歇根大学学校和教学研究中心的学科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项目、教师与研究生适应项目、助教项目、个人教学咨询、评价与研究等。第三,基于学校特色,架构校本教师发展运行机制,如学者朱继洲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实情,提出合理定位、明确使命,强将精兵、精心策划,集合相关教育资源,协调一致,各司其职等。
4. 教学发展。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包含教学学术在内的四维一体的学术观[11]。1990年代后,美国许多大学都参与到实践教学学术思想的潮流中,并逐渐形成一场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大学教学学术运动”[12-1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里,较低的师生比带来了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事实。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激发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立。在有据可查的211大学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有63.32%的机构名称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足以说明其目的所在。而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也最为深入。如,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沈文淮教授等探讨了通过多元合作机制、个性化服务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构建项目培训模式、专题研讨模式、成果培育模式、教改指导模式、咨询服务模式等[14],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戴丽娟则通过教学学术的内涵与运作机制的解读、教学学术催化系统的运行机制的探讨[15],来构建教学学术能力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已有文献的计量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
第一,我国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的起步较晚,最早一篇相关文章出现于2010年,近年来相关文献数量逐年递增,质量尚可。主要发表于高等教育类期刊中,分布范围较广,得到了较多期刊的支持。
第二,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这一话题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普遍接受,说明这是所有院校发展至今共同关注的话题,但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尚未发挥,其应凭借学科特色成为行业典范。主要研究者分布于高校教育学院(研究所),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有涉及,但该话题研究的最理想状态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各院/处应加强沟通,共同为其发展献计献策。
第三,高等教育类诸多核心期刊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数据分析结果证明了该领域国内引文期刊足够多样化。但学者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国内经验的介绍与反思中,也不能仅通过国外网站获取浅层次的信息,应注重国外网站与国外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的结合,以此挖掘深层次的经验;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了解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的我们与发展成熟的他们着实存在无法比较的窘境。
第四,研究主题多流于宏观,这与中心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随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成长,我们应更加关注其微观层面建设,比如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具体发展内容、项目活动、基于某一教育学思潮/理论/观点研究教师发展的模式/策略/内容等。
[1]朱正伟, 袁侨英.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1):153-156.
[2]别敦荣, 李家新.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性质与功能[J]. 复旦教育论坛,2014(4):41-47.
[3]牛奉高,王菲菲,邱均平.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变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4-110.
[4]EDWARD R. DUCHARME,MARY K. DUCHARME.Looking Back[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51): 83-85.
[5]张良友.期刊共被引分析的若干问题及其实证研究[D].中山:中山大学,2010:9.
[6]明轩.《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3):81-82.
[7]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3-26.
[8]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6.
[9]林杰.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1):56-58.
[10]庞海芍. 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8):60-65.
[11]范怡红, 谭敏. 多维学术观与大学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6):27-31.
[12]张媛宵, 郭重明.教与学的学术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径「J〕. 师资培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期刊,2009,2(2):21-38.
[13]LAURIE R, MILTON DC .Developing scholarly teaching and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4(97):127-135.
[14]沈文淮, 谢幼如, 柯清超,等.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与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12):66-70.
[15]戴丽娟.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运行机制[J]. 煤炭高等教育, 2013(6):56-59.
(责任编辑:吴姝)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in China
PANG Ying1,YANG Yuan-wang2,WU Jin-cheng3
(1.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Law 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2.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s College, Fuzhou 350002, China; 3. Institute of Lang-distance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By using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this research tries to detect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 first, the number of these papers is growing, and the quality of it is favorable; Second,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authors are vary but there are little cooperation; Third, They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y, but they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primary document; Forth,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s large enough, but there is lack of profundity.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theme; co-operat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2014-12-04
庞颖(1990— ),河南南阳人,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继续教育,比较教育。
G 650
1671-6493(2015)02-0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