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厦门市委党校,福建 厦门 361000)
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状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李 欣
(厦门市委党校,福建 厦门 361000)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350名大学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状态及应对方式的情况,并对三者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度和应对方式三者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情绪认同度在真实性评价影响应对方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影响应对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越高,其情绪认同度就越高。情绪认同度越高,就越容易采取网上反馈的方式,对新闻进行评论和传播。据此,在引导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应从认知评价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
网络新闻;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应对方式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应对方式是网络信息传播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针对社会新闻类网络信息,大学生的反应可能直接影响新闻是否能够被广泛传播、以何种形态和基调被传播。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类网络信息(以下简称为网络新闻)的反应受何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个体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倾向[1]。应对方式受人格特质、认知评价、自我概念、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2,3]。其中,认知评价和情绪状态被认为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4-6]。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应对方式无疑与其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与情绪状态如何共同影响应对方式?认知和情绪系统一直被认为是分离的系统[7],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绪的加工过程不但彼此交互,且它们的神经机制还存在着功能整合[8]。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是认知对情绪发生作用的经典理论之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认为,情绪的来源是对刺激情境评估的结果,刺激情境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Lazarus(1991)将阿诺德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为[9],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这种评价包括三个层次: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个体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个体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事实上是一种效能判断;再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这三个层次的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及其对刺激的应对。根据Lazarus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个体首先对刺激进行认知评价,认知评价使其产生某种情绪状态,情绪状态进而影响个体对刺激的反应。换言之,情绪状态是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的中介。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度和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并分析三者的关系。根据Lazarus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网络特点,将认知评价定义为4个层面,一是,关己度,即个体认为刺激事件与自己的相关程度;二是,真实性,即个体认为刺激事件的真实程度;三是,效能感,即个体认为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控制能力;四是,反馈度,即个体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自己对刺激事件的反应是否有效。另外,研究中的“情绪状态”指的是大学生在阅读不同情绪类型网络新闻后的情绪状态,即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情绪唤醒,可以视为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
1.被试 分层抽取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
2.自编问卷与施测程序。第一阶段,选取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4种情绪类型的社会新闻类网络信息作为问卷材料。要求大学生在仔细阅读完新闻材料后,回答随后的问题。问题包括3项内容:一是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包括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进行评定;二是对所阅读的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三是在阅读网络新闻后会采取的应对方式。根据上述内容编制问卷,对集美大学60名学生进行初测,确定所选择的网络新闻能够唤起相应情绪。同时检测问卷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时发现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阶段,由课题组成员对初测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经讨论后确定问卷各题的具体内容及其可行性,对问卷中问题的表述进行必要的修剪和补充,形成正式问卷。
(一)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及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评价普遍较高(M真实性评价=4.65),对网络新闻的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评价则处于中等偏低水平(M关己度评价=2.99;M效能感评价=3.22;M反馈度评价=3.01)。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较高(M情绪认同度=4.15)。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应对方式选择率位居前三的是:“不在网上做反馈,但会当成新闻告诉身边的朋友”(选择率为40.3%),“不做任何反馈”(选择率为28.5%)和“在网上进行转发”(选择率为27.7%)。
(二)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8种应对方式进行归类:第一类为不做任何反馈(同问卷中的“不做任何反馈”一项);第二类为不做网上反馈,只做实际生活反馈(同问卷中的“不在网上做反馈,但会当成新闻告诉身边的朋友”一项);第三类为网上反馈(包含问卷中的“在网上进行评论”、“在网上进行转发”、“到网络论坛上参与该话题的讨论”、“在网上将该新闻分享给好友”、“在网上匿名将该新闻传播开”等5项);第四类为选择了跨类别的多个选项(如,既选了“不做任何反馈”,又选了“在网上进行评论”);第五类为其它应对方式。频数分析显示,这5类应对方式的频数分布按顺序分别为:24%、27.5%、33.6%、14.0%、0.9%。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应对方式更多的是选择在网上直接进行反馈。
将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关己度、效能感、反馈度及情绪认同度的原始分数划分成3个类别:低于或等于2分的为低评价组;3-5分为中评价组;高于或等于6分的为高评价组。对这3个变量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大学生对网络新闻认知评价的各个维度与其情绪认同度和应对方式均呈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与其对网络新闻的应对方式亦呈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评价越高,大学生对新闻的情绪认同度就越高。应对方式也随着认知评价和情绪认同度的变化而变化。
表1 大学生对网络新闻认知评价的各维度与情绪认同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系数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下同。
(三)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在认知评价影响应对方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在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度和应对方式两两之间相关都非常显著的前提下,进一步考察情绪认同是否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中介效应指的是,若自变量X是通过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Y,那么,M就为中介变量[10]。以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为自变量,以应对方式为因变量,检验情绪认同度是否在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中起中介作用。多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对网络新闻认知评价各维度与情绪认同和应对方式的多重回归
由表2可知,情绪认同度在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评价影响其应对方式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真实性评价在第二层回归中β值不显著,这说明,真实性评价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完全通过情绪认同度的作用;情绪认同度在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影响其应对方式的过程中均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在第二层回归中β值均显著,情绪认同度的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82%、68%和61%。这说明,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一方面直接影响应对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情绪认同度,进而影响应对方式。
(四)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和应对方式关系的具体趋势
将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各维度与情绪认同度的数据转换为类别变量后,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真实性评价、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对情绪认同的影响均非常显著,x2(4)=266.16,p<0.001;x2(4)=229.80,p<0.001;x2(4)=287.34,p<0.001;x2(4)=304.28,p<0.001。由表3可见,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越高,其情绪认同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认知评价数据与情绪认同数据的变化非常一致。
表3 认知评价各维度影响情绪认同的具体趋势
注:表中数据为人数百分比。下同。
将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与应对方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情绪认同对应对方式的影响非常显著,x2(8)=154.60,p<0.001。如表4所示,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越高,越容易选择在网上进行反馈的应对方式,如网上转发、网上评论、网上分享等;情绪认同度越低,越会选择不做任何反馈。但即便情绪认同度很低,还是有将近30%的大学生会将新闻告诉身边好友。还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其他应对方式,比如“只与好友分享”、“无聊的时候才会拿出来讲”等。
表4 情绪认同影响应对方式的具体趋势
真实性评价完全借由情绪认同来影响应对方式,因此不做真实性评价影响应对方式的具体趋势分析。将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与应对方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评价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均非常显著,x2(8)=104.95,p<0.001;x2(8)=181.91,p<0.001;x2(8)=175.90,p<0.001。如表5所示,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越高,越容易选择在网上进行反馈的应对方式;而当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评价较低时,则较多人选择不做任何反馈。认知评价的这3个维度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趋势一致。
表5 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评价影响应对方式的具体趋势
(一)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与情绪认同共同影响其应对方式
大学生觉得网络新闻越真实,与自己越相关,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干预,且觉得自己的干预越有效,他们对网络新闻的情绪就越认同。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越认同,就越容易参与到新闻中,并对新闻进行评论和传播。由此可见:首先,本研究所界定的认知评价的4个维度均有效。如Lazarus(1991)所言,个体对刺激事件的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影响着个体的情绪状态,这3个层次与本研究的关己度评价、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一致。由于研究所涉及的刺激事件具有网络的虚拟性,因此真实性评价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对新闻的情绪反应的因素之一。
其次,认知评价对情绪认同和应对方式均有显著影响,情绪认同对应对方式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与情绪认同共同影响其应对方式,该结果与前人在其它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钱铭怡等人关于北京人对SARS的认知评价、情绪状态和应对行为的调查就已经发现,当人们能够理性认知时,就不容易出现消极或过激的情绪状态,也会采取理性应对行为;反之,认知评价出现偏差时,情绪状态不稳定,会导致过激的应对行为[11]。冯永辉和周爱保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生活事件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所致[12]。赵静波等人对高原军人的调查发现,认知评价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对负性事件的不良认知越强,就越容易选择消极被动的应对行为[13]。
(二)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在认知评价影响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与前人的不同在于,已有的多数研究得出应对方式为认知评价影响情绪状态的中介变量[12,14-16],而鲜有研究剖析情绪状态在认知评价影响应对方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那么,情绪状态为何能够在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个体对刺激进行应对的目的在于防御及适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保持心理平衡状态,适应环境。[17-18]应对方式是个体为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从这一层面讲,当大学生认为网络新闻真实,与自己相关较高,觉得自己有能力进行反馈,且反馈有效时,他们可能在短时间内唤起与网络新闻一致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的变化导致个体心理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应对需求。应对行为与情绪状态的激烈程度必须匹配,才能使心理状态保持原来的平衡。因此,当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情绪认同度高时,情绪状态的变化使其容易立刻对新闻做出回应;若情绪认同度低,情绪状态未发生变化,则更可能不做任何反馈。认知评价虽然也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应对行为,但较之情绪认同度更显间接,尤其是真实性评价维度。大学生不会只是因为觉得新闻很真实而决定自己如何应对。因此,真实性评价主要是影响大学生对新闻的情绪认同度。一旦他们觉得新闻的真实性较低,那么之后的评价便没有意义,这阻碍其情绪唤起,进而影响他们的应对方式。
(三)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闻进行积极应对
要使大学生对网络新闻进行关注和正面传播,必须提高他们对新闻的认知评价和情绪认同度。首先,应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关己度、效能感和反馈度评价。(1)媒体应确保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具有虚拟性,信息量大,传播和更新速度极快。为吸引眼球,一些媒体以夸张、虚假或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这一方面恶化了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使网民逐渐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信心。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为增加大学生对新闻真实性的信任,媒体应以确切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描述,最好附以图片、视频进行补充说明,尽量使新闻准确且完整;(2)新闻应贴近生活。大而空的新闻会使大学生觉得与自己相关很低。关己度评价低会导致低情绪认同,大学生对低关己度低情绪认同度的新闻一般不做任何反馈。因此,媒体应从受众角度出发来播报新闻;(3)应该对大学生所做出的应对行为进行反馈。反馈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效能感评价和反馈度评价,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对新闻的传播或评论能够得到关注,并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对新闻的正面应对。已有不少网站在这方面开创先河,如新浪微博的“话题观点PK”版块、网易的“观点投票”版块等,网民可以直接从网页上看到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数变化,从反馈中直接体会到效能感。
其次,发挥情绪认同的中介作用。新闻若能激发大学生一致的情绪状态,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就会是善意和正面的;反之,新闻若无法唤起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或者反而唤起了大学生对立的情绪,则容易引起消极应对。这也是目前有些网络新闻被恶意传播的原因之一。除了上述提高认知评价的方法以外,新闻报道时对情绪的关注也颇为重要。应在确保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尽量细腻地还原情境,以唤起大学生一致的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情绪状态和应对方式三者相关显著,情绪状态为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应尽可能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认知评价,使其与新闻产生一致的情绪状态,以引导他们对网络新闻进行积极关注和正向传播。
[1]薛朝霞,梁执群,卢莉. 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J]. 护理研究,2005,151(8):1511-1513.
[2]肖计划. 应付与应付方式[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 :181-183.
[3]钱铭怡,刘嘉,张哲宇.羞耻感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J]. 心理学报,2003,35 (3) :387-392.
[4]韦利如.应对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7 (4):113-116.
[5]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 (3):195-196.
[6]叶景山.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6.
[7]OCHSNERKN,PHELPSE.Emergingperspectivesonemotion-cognitioninteractions[J].TrendsCognSci,2007(11):317-318.
[8]刘烨,付秋芳,傅小兰.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J]. 科学通报,2009,54(18): 2783-2796.
[9]LAZARUSRS.Cognitionandmotivationinemotion[J].AmPsychol, 1991(46):352-367.
[10]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1]钱铭怡,叶冬梅,董葳. 不同时期北京人对SARS的应对行为、认知评价和情绪状态的变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15-520.
[12]冯永辉,周爱保.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1-74.
[13]赵静波,解亚宁,任忠文,等. 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M].合肥: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基础医学论文数据库),2011:11.
[14]丁凤琴. 国内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4-10.
[15]宋玉萍,李敬田,孙宏伟,等.冠心病患者认知和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2):124-125.
[16]俞晓静,张巍,沈晓红.SARS焦虑水平与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70.
[17]杨昭宁.个体应对紧张情境的两种理论述评[J]. 心理学探新,1999,19(3):53-57.
[18]张月娟. 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96-99.
(责任编辑:上官林武)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Emotion and Coping Styles towards Netnews among 350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LI Xin
(Xiame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chool,Xiamen 361013,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emotion and coping styles towards Netnews among 350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students' cognitive appraisal, emotion and coping styles towards Netnews; (2) Emotion acts as the mediator between authentic evaluation and coping styles. And it also acts as the mediat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 involved evaluation,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evaluation respectively. (3) The higher students'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network news i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emotion recognition i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emotion recognition is, the easier they would take online feedback and spread and comment the news. Accordingly,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the public opin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degree of students’ emotion recognition of Netnews by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evaluation first.
Netnews; cognitive appraisal; emotion; coping styles
2014-12-11
李欣(1961— )男,山西临县人,厦门市委党校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与信息管理。
G 444
1671-6493(2015)02-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