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萍
【摘要】辅音群的概念最初出现在Bloomfield的经典著作《语言论》中,被认为是“在一个音节中处在同一个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组合”。英语作为一种多音节语言是允许多个辅音连用的词尾辅音群的辅音个数最多不会超过四个。而汉语是不允许。辅音连缀是较难习得的音节结构之一,所以这是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EFL学习者,学习者在发音时就会采取一些策略。辅音连缀发音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者的语音面貌。
【关键词】词尾辅音丛 错误分析 原因 文体正式程度
理论研究主要指的是辅音的音位序列规则。Bloomfield,Gimson and Roach 在英语辅音丛的限制规则上取得了一些成就。除了英汉音节的比较,张还在他的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辅音音位配列学。对辅音音位配列学,他们有严格的组合规则,而不是随意结合。
一、辅音丛的实证研究
1.就辅音丛长度的影响而言,Carlisle 以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的11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做实验,为了探究辅音丛长度对增音的频率的影响。他选择的单词以/ S /音素开头的单词,这些词本身是违反西班牙音位组合规则的。结果表明,/ SCC / 音节首的加音频率明显高于/ SC /音节首,这表明学习者在三个辅音组成的辅音丛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比起由俩个辅音组成的辅音丛。Cornelian Jr 与Abrahamsons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研究巴西的英语学习者以/ SC /和/ SCC /开头的辅音丛的产出对增音的频率的影响。事实证明,这些学习者往往在长的产生更高的增音率。
2.就语音环境的影响而言,Carlisle 对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研究,目的是探索语音环境对增音的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 S /开头的辅音丛中,辅音后增音的平均比例是51%,元音后是35%,这可以强烈说明辅音后增音比元音后更频繁。Koerich 研究了巴西人习得以-ed结尾的英语单词。他专注于讨论前面语音环境对产出的影响。数据也表明,辅音后元音增音频率高于元音后。Cho and McQueen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是否知觉恢复从韩国英语学习者辅音丛的简化策略的知觉恢复是否基于特定的语言的语音环境知识,结论表明听者会根据语音输入多少信息是可用的,利用不同层次的信息。Davidson and Shaw 探索了在辅音丛感知过程中除语音系统外其他感知错觉的来源。结果发现,除了音位系统的干扰,感知错觉的来源包括特定语言的语音知识,刺激项目的声学相似度,任务本身以及实验中对错误序列的修改次数。
3.关于响度和标记性。Eckman和Iverson(1993)对11位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广东的学习者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认为擦音相对于塞音是有标记的,浊音相对于清音是有标记的,因此前者都比后者难习得。他们还指出“浊擦音十流音/滑音”音节首比“清塞音十流音/滑音”音节首难习得;“塞音十滑音”辅音丛比“塞音+流音”辅音丛难习得,因此,前者比后者标记性更强。
从非音位的角度研究辅音丛,一些学者认为辅音丛的习得可能会受到文体正式程度,接触目标语时间长短等非音位因素的影响。
(1)就文体正式程度而言,Major (2002)以2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做实验。他通过四个正式程度不同的任务形式收集关于英语词首辅音丛的语料。他发现文体正式程度越高的任务,学习者增音的频率越高。而删除和替换的使用频率会增加当任务变得不那么正式。McLeod and Arciuli (2009)研究了儿童辅音丛的习得,尤其是/s/和/ r /辅音丛。得出结论是小学生/s/和/ r /辅音丛产出的准确度不受到诱发形式的影响。对5-8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图片与文字相比是更高效的。对9-12岁的儿童,俩种形式都同样有效。
(2)就接触目标语时间长短而言,Abrahamson (1999)对一个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人进行了一项纵向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他的词首/ SC(C)/辅音丛的产出。他不仅讨论了语音环境和辅音丛长度影响增音的频率,而且接触目标语时间长短对其的影响。他发现就时间而言,学习者增音频率表现出一个u型模式。
二、国内对辅音群的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辅音丛产出过程中的不同的音节修改策略以及使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英语学习者经常采用三种音节的修改策略略,即元音增音或辅音删除,经常用CV结构代替CVC(C)或CCV结构,或者替换一个辅音,不改变音节结构,这些经常出现在英语学习者中。Chan A.Y.W.讨论了母语为粤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不同策略来应对他们词首辅音丛中的问题。6个中学生和6个大学生被要求进行四个任务:朗读单词,图片描述,朗读三个段落和对话采访。研究结果表明,删除和替换是学习者常用的,但实际上没有元音增音。某些音素片段,如流音,比其他部分更加困难。
同时,王海燕,从感知和产出的视角,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首辅音群所犯错误并得出结论:感知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负转移和标记理论的效果。阎丽莉,蔡金亭用优选论分析了学习者辅音丛的习得情况,发现:“无论从学习者的角度还是从读音情况的角度,与母语中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相比,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经过了标记性制约条件的降级。”范烨用优选论和感知图分析了母语为北京话的学生英语韵尾辅音丛的增音问题,他的结论是:“学生之所以在二语韵尾辅音群中增音是因为某些在母语(北京话)语法中排列位置很高即非常重要的标记制约未能降到与目的语(英语)语法一致的位置上;增音的方式(添加什么元音以及添加在哪个位置)则同由感知图确立的一系列忠实制约密切相关,即学生们倾向于选择在听觉上较不易被察觉的增音方式。”曹瑞斓用优选论方法分析了词首辅音群产出中的困难和错误类型,发现有一个条件限制等级互动调整的过程存在。张娇以中介语结构一致性假说为理论,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辅音群习得,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有标记的辅音群产出过程中遇到更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Chan,A.Y.W.,Strategies Used by Cantonese Speakers in Pronouncing English Initial Consonant Clusters: Insights into the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of Cantonese ESL Learners in Hong Kong.2006(44),331-355.
[2]Eckman,F.On the naturalness of interlanguge phonological rules[J].Language Learning,1981(31):195-216
[3]曹瑞斓.英语音节首辅音丛SC/SCC习得的优选论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胡伟民.英语辅音丛刍议[J].外语学刊.1995.
[5]阎丽莉.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优选论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6]赵小品.英语辅音从与发音之间的关系[J].湖州师范学院院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