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振文,周志刚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定量分析研究
盛振文1,周志刚2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本文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和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给出定量分析算法,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算法对相关民办高校开展实证研究,对其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结果验证了动态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定量分析
在激烈复杂的高等教育竞争环境中,民办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成为民办高校最高的战略目标,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在于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为此,本文从民办高校办学实际出发,借鉴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①霍春辉,芮明杰:《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反思与整合》,《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尝试构建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以下简称“动态系统模型”),探究民办高校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路径。同时,还拟设计研制可进行定量分析的指标体系,民办高校可借此对其创建自身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比较准确及时的判断,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措施和策略,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动态系统模型由三个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是基础平台模块,由环境基础、资源基础、能力基础和制度基础四个要素组成。环境是竞争优势产生的条件,资源是竞争优势产生的基础,能力是竞争优势产生的表现,制度是竞争优势产生的保障,这四个要素有机结合、协调互补,形成一种合力,奠定竞争优势生成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跃迁动力模块,包含组织学习、举办者精神、高校文化和动态能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为竞争优势跃迁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动力。第三个模块是跃迁路径模块,保证民办高校竞争优势依托基础平台、凭借跃迁动力、沿着诚信办学-持续创新-顾客价值路径发展,从而动态生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动态系统模型中的各个模块、模块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呈现为耦合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模型中可形象地表现为横向的叠加和纵向的拉伸,在这种交互作用下民办高校得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为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图。
图1 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
动态系统模型是民办高校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依据的概念模型。要使理论模型能够实际运用、发挥效用,引导民办高校建立、评价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需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情况,诊断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发展提供依据。
由动态系统模型可知,第一,民办高校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以竞争优势的产生为基本前提的,如果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第二,如果跃迁动力不足,竞争优势也无法成功跃迁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第三,如果没有沿着竞争优势-诚信办学-持续创新-顾客价值-可持续竞争优势这样的路径,竞争优势跃迁的时候很可能偏离正常的轨道,也无法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由于诚信办学、持续创新、顾客价值是跃迁路径模块的三个过程要素,其始终贯穿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动态复杂环境中,民办高校自办学起便要一直遵循诚信办学、持续创新、顾客价值至上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三个要素难以用某一个或某几个静态的指标来衡量,而是综合体现在基础平台和跃迁动力的多个指标上。因此,从动态系统模型出发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从这两个维度观测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状况,即列为两个一级指标。第一个维度是基础平台指标,分析民办高校的竞争优势情况,故也可称为竞争优势指标,包含环境基础、资源基础、能力基础和制度基础4个二级指标;第二个维度是跃迁动力指标,分析民办高校的跃迁动力情况,包含组织学习、举办者精神、高校文化和动态能力4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包含8个二级指标。由此形成的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一)构建指标体系
由动态系统模型可知,在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层次结构中的8个二级指标的主要内涵如下:
1.环境基础。民办高校面临的是一个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竞争优势产生过程中,地理区位、所在地区行业竞争强度等因素起着较大的决定作用。
2.资源基础。资源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民办高校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人力资源水平体现在师资队伍结构、高层次人才数量等方面;物力资源水平体现在教学生活设备设施的建设水平上;财力资源体现在办学规模和各种财务比率上;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除拥有上述资源外,还必须掌握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被模仿和替代的特质性资源,比如,良好的声誉、稳固的关系资源等,它综合体现在新生的录取报到率和学校获表彰数量上。
3.能力基础。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营需要多种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有很多分类方式。按民办高校的主要职能来分,包括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核心职能,人才培养能力是民办高校的核心能力。
4.制度基础。民办高校是建立在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上的,是被制度所规制的一个组织。规范的制度安排能够保证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防止学校经营中的非理性行为,帮助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能力,使民办高校效益最大化。
5.组织学习。知识是民办高校在未来获得成功的根本保障,知识的创造是民办高校在未来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组织学习贯穿于民办高校办学的始终,是实现知识的吸收、积累、共享和创造的主要手段,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
6.举办者精神。举办者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推动者。举办者精神是推动民办高校变革的原始动力;能够帮助民办高校敏锐地感知外部环境变化,抓住发展机遇;能够预测并解决学校发展危机,承担办学风险。举办者精神是民办高校举办者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合作精神、人文精神和奉献精神等,体现为举办者的个人能力和所获得的社会声望。
7.高校文化。民办高校文化能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供内部精神动力。精神文化渗透在全校师生的头脑中,外化为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体现在学校的环境、学术活动等方面。
8.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指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通过开拓性创新实现与时俱进的能力,表现为学校根据环境变化实施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明确二级指标内涵后,就可在图2所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内涵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四级指标则是遵循可操作性、可比性、易测量性等原则对三级指标的细化。
具体讲,首先,以动态系统模型的内涵为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方勇:《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7期。*黄俭等:《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李晓娟,高鹏,吴志功:《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管理评论》,2010年第3期。*戴开富:《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在反复分析、整理、归纳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初步选取可以作为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因素纳入指标体系。
其次,为提高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修整,以完善指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专门邀请20位在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作为咨询专家群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征求其对初步指标体系的看法和建议。第一轮问卷请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补充与修改;第二轮则请专家对形成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分,据此进一步优化指标。最后,在综合两轮专家咨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建立如表1所示包含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71个四级指标的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
(二)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后,为辨清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其中,指标体系中四级指标均为量化指标,专家们认为相互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基本上差别不大,故默认同属于一个三级指标的所有四级指标具有相同的权重。论文仍然邀请前述20位专家展开第三轮问卷调查以获得11个判断矩阵的原始数据并计算出权重值。由此得出的各个指标最终权重值如表2所示。
(三)定量分析算法
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的基础是以竞争优势的产生为基本前提的,如果竞争优势不显著,即基础平台不够稳固,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还需要跃迁动力的推动,如果跃迁动力不足,当跃迁时机来临时,也无法实现由竞争优势向可持续竞争优势跃迁,仍然无法实现可持续。也就是说,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是竞争优势和跃迁动力两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定量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SCA=0.6044A1+0.3956A2
公式(1)
A1=0.0800B1+0.2464B2+0.5295B3+0.1441B4
公式(2)
其中,
B1=0.7291C1+0.2709C2=0.7291×0.5000(D1+D2)+0.2709×0.5000(D3+D4),
B2=0.5269C3+0.0758C4+0.1453C5+0.2521C6=0.5269×0.1111(D5+D6+…+D13)+0.0758×0.1000(D14+D15+…+D23)
+0.1453×0.2000(D24+D25+…+D28)+0.2521×0.3333(D29+D30+D31),
B3=0.6440C7+0.1257C8+0.2302C9=0.6440×0.1429(D32+D33+…+D38)
+0.1257×0.2000(D39+D40+…+D43)+0.2302×0.5000(D44+D45),
B4=0.6543C10+0.1269C11+0.2187C12=0.6543×0.5000(D46+D47)
+0.1269×0.5000(D48+D49)+0.2187×0.5000(D50+D51)。
A2=0.1344B5+0.0809B6+0.2355B7+0.5492B8
公式(3)
其中,
B5=0.7053C13+0.2947C14=0.7053×0.3333(D52+D53+D54)+0.2947D55,
B6=0.7338C15+0.2662C16=0.7338D56+0.2662×0.5000(D57+D58),
B7=0.2927C17+0.7073C18=0.2927D59+0.7073×0.5000(D60+D61),
B8=0.2830C19+0.7170C20
=0.2830×0.3333(D62+D63+D64)+0.7170×0.1429(D65+D66+…+D71)。
现假设对两所民办高校X、Y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分别比较各个指标数值,可以发现两种民办高校在哪些指标上位于优势、哪些指标上位于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通过算法计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大小,以SCAX和SCAY分别表示学校X、学校Y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状况。从理论角度推算会出现如表3所示3种结果。
表3 定量结果分析
据《2013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山东省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8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1.13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8.33%。可见,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东省民办高校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论文选取了山东省内五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量分析。一方面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解读分析这五所学校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了研究的方便,本论文分别以UA、UB、UC、UD、UE代表这五所民办高校。其中,UA、UB、UD、UE四所学校为本科高校,UC尚不具备颁发本科学历文凭资格;UA和UE位于青岛市,UB和UC位于济南市,UD位于德州市。
(一)获取指标数值
所构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具体数值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渠道获得: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公开出版的教育年鉴或教育事业统计报告;二是教育部官方网站及各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报表。
(二)数值标准化处理
71个四级指标具体数值的度量单位并不相同,即量纲不一致,所以不能直接进行定量分析,需要首先进行数值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论文运用EXCEL对初始数值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即先求出每个指标对应5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用原指标值减去算术平均值,再除以其标准差,即得到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
(三)结果分析
将计算出的标准化数据代入公式(1)、(2)、(3)可分别得到如表4所示可持续竞争优势比较情况。
首先,由表4最后一行的SCA数值可以看出,五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情况排名是UB>UA>UD>UE>UC。通过查阅多个社会评价给出的高校排名,如2014年山东省大学排名一览表(含民办高校)、山东省民办大学排名等,发现定量分析得出的如上排名与这些社会评价结果基本相符,即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所构建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其次,通过分析各个指标的初始数值,可以看出这五所学校具体在哪些方面处于优势或劣势,哪些指标比较强,哪些指标比较弱,从而找到出现如上排名结果的原因。进而,通过开展可持续竞争优势定量分析,这五所学校能够较为清晰地找出其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完善和改进相应指标,努力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在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内五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此指标体系开展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因此,民办高校可运用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其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情况,进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BIA140095 )。
盛振文(1965-),男,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周志刚(1950-),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648.7
A
1003-8353(2015)03-01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