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雄
[内容摘要]利率市场化只是影响利率的一个因素,利率最终的走势还是要取决于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了解存贷款利率的变动过程对研究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资金供求关系的利率分析模型,研究了在受到管制和完全放开两种情形下的存贷款利率均衡。结果表明:我国资金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利率弹性都比较小,存款利率放开将导致存款利率迅速上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市场分割状况将改善,私人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下降,公共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上升。未来应积极关注存贷款利率走向变动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金供求;存贷款利率;利率均衡
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存款后短期小额存款。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先后实现了市场化,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后,我国距离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只剩下存款利率放开最后一步。国内外学界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是尊重市场机制中的价值规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商品的供需状况决定利息率时就曾指出:“生息资本虽然是和商品绝对不同的范畴,但却变成特种商品,因而利息就成了它的价格。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它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精髓并不是改变利率,而是改变利率的确定过程,利率市场化只是影响利率的一个因素,利率最终的走势还是要取决于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了解存贷款利率的变动过程对研究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在资金供求变动条件下存贷款利率的走向。
一、文献回顾
利率决定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理论的基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利率管制及其市场化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者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观点: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利率管制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利率市场化虽然短期会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加剧银行间的竞争,但长期看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低利率的政策环境会改善银行的收入及现金流,增强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
对于主流的观点,Luis Landa提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会改变金融部门所处的基本环境。他总结出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中介机构隐含征税的减少及相关收益的减少,而且意味着短期可变性上升(比如名义利率);二是国有中介机构实行私有化,允许新银行加人金融服务业,减少对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等,这样会极大刺激金融中介机构重视风险管理、风险承担及内部管理。菲兹罗等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比较和借鉴,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边际投资,改善金融中介机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Tarhan et al.指出,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的上升,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对金融服务不足部门的支持。Nicholas Lardy研究指出,中国存款利率的控制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存款利率的控制为商业银行经营创造了一个骄纵的环境,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评估能力,不利于中国形成完全商业化的银行体系。Soedarmono et al.认为,银行市场垄断不利于金融业稳定,并为银行制定合并和最后贷款人等方面的政策提供了依据。
当然,部分学者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Delis et al.认为,低利率确实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对资本化水平较高的银行而言,利率对其风险资产的影响较小,而表外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更易受到利率对其风险资产的影响。Adrian et al.研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与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成负相关关系,即名义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线斜率越大,市场预期银行未来能够获得更高的净息差,从而获得更高的现金流和利润,资本估值会显著上升,银行承担风险能力增强。Amable et al.则证明,有信贷市场逆向选择情况下的政府优惠利率,可以用来修正贷款人的信贷配给,解决惜贷问题。Beck et al.分析了50个国家从1980年至1995年利率自由化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业危机可能发生在自由化之后的金融系统中。Turk-Ariss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竞争会影响银行绩效和金融稳定,虽然加强银行垄断程度会降低成本效率,但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国内的相关文献中,李扬认为,我国仍存在着约束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因素。此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利率市场化后潜在的价格竞争也是制约因素之一。肖欣荣、伍永刚通过对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初期,银行净息差受到的冲击较小,但随着改革的完善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净息差呈现下降趋势,利率市场化加强了银行业竞争。张宗益等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并不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调整行为,不过却可能造成其阶段性经营风险的提高。梁涛认为,长期实施利率管制带来的“租金效应”在促进我国金融深化的同时,存在垄断均衡、存款搬家以及信贷歧视与信贷集中等问题,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左峥等认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会导致银行价格竞争策略,存贷利差将会收窄。存款利率市场化并不会提高银行风险水平,相反有利于缓解银行收入波动性和降低银行破产概率。
二、基于资金供求变动的利率分析模型
在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利率理论的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的古典利率理论,在凯恩斯的利率理论提出之后,其对古典利率理论中实物市场因素的完全否定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因而一些学者将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利率理论相整合,弥补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形成了可贷资金理论这一具有综合意义的利率新理论。1937年,罗伯森(Dennis Holm Robertson)发表了他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之后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林达尔(Erik Robert Lindahl)、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和勒纳(Abba Ptachya Lemer)补充和完善了这一理论。本文的利率分析模型是基于罗伯森和俄林等所提出的可贷资金理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利率,资金的借贷既受到实物市场的影响又受到货币市场的影响。为了使模型尽可能地简单,我们在可贷资金理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简化,从最简单的资金供求曲线出发建立如图1所示的模型。模型中有两个必要的假定条件:一是银行将所吸收的存款全部投放到信贷市场,并且信贷市场利率不受管制,这是基本符合我们现实状况的;二是假设除银行以外不存在替代性的、不受管制的金融体系。
图1中的横轴(Q)代表经济社会中的资金,纵轴(r)代表利率水平。S曲线代表资金供给曲线,D曲线代表资金需求曲线。资金供给曲线S主要取决于储蓄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储蓄率越高或货币供应越高,资金供给就越多;利率水平越高,资金供给也越多,所以供给曲线s向右上方倾斜。资金需求曲线D主要取决于投资率和利率水平等,投资率越高,资金需求也越高;利率水平越高,资金需求越低,所以需求曲线D向左下方倾斜。
企业和居民的储蓄资源除了存放银行获得利息收入外,还能以现金、土地、房地产、贵金属等多种方式保存起来,实现保值增值的需要。当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企业和居民就会倾向于配备更多的现金和实物资产。银行动员储蓄存款是需要成本的,如需要部署营业网点、配备人员;企业和居民持有实物资产也有成本,如存储和维护费用。这意味着人为压低存款利率、企业和居民持有过多实物资产,从宏观层面来看会造成额外的交易费用。比储蓄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也许是企业和居民持有现金和实物资产的机会成本,这部分储蓄资源没有被动员到最有效率的用途、最富生产性的方向上,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从这一意义上讲,消除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抑制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目前,我国存款利率依然受到管制,给定管制的存款利率r0(默认管制利率低于均衡利率),银行体系能够获得的存款量是给定的,图1中对应Q0,而信贷市场不受管制,银行将给定的规模为Q0的存款资金以市场化定价的方式投放到信贷市场,从而形成均衡的贷款利率r1。银行获得利差(r1-r0),这就是现实条件下我国银行机构资金运作的近似情况。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存贷款利率走向
(一)存款利率均衡:利率市场化将使存款利率上升
我们基于上面的模型来分析存款利率。如图2所示,虽然自2013年起允许发行同业大额可转让存单,但也仅限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并不能完全基于市场化原则决定存款利率。总体来看,存款利率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我们默认管制利率r0低于均衡利率r*。在此情况下,如图2所示,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Qsd)。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可以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这将推动存款利率向均衡利率靠拢。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以来,银行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快速流失,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加速银行“存款脱媒”,利率管制较严的活期存款等已经在向利率管制较松的银行同业存款转移,余额宝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额资金的利率市场化。
按照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存款利率管制使得存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导致金融抑制,会使得投资和储蓄偏低,这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均验证的情形。但在我国却存在明显不同的情形,我国一直保持着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金融抑制下我国储蓄和投资并未如新兴市场国家那样出现不足,其实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结合我们所采用的利率分析模型,可以得出:首先是在我国资金供给曲线s的供给利率弹性非常小,也就是说供给曲线s是非常陡峭的。原因主要在于:(1)对居民部门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预防性储蓄较高。另外,还有资本市场不健全、居民缺乏投资渠道等。上述因素导致居民储蓄倾向高,资金供给基本无弹性。(2)对私营企业来说,首先由于缺乏担保条件,私营企业外源性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非常困难,企业被迫通过民间借贷或自身储蓄进行投资。其次是我国的资金需求曲线D的需求利率弹性也非常小,也就是说需求曲线也是非常陡峭的,原因主要是公共部门的资金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所致。我国的公共部门主导了储蓄和投资,政府和国企的储蓄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预算软约束特征,与利率的相关性较低。
利率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我国的金融抑制并未带来明显的储蓄和投资不足:我国的总体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利率弹性均小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反映在图3中,就是我国的资金供给和需求曲线均比新兴市场国家陡峭。给定同样的金融抑制程度(即假定我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均衡利率与管制利率水平均相等),我国的资金供求缺口要远远小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同等金融抑制背景下,我国并未如新兴国家一样出现储蓄和投资不足。
(二)贷款利率均衡: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走势将出现分化
假定我国国民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业)和私人部门(包括居民和私营企业)。我们先来分析在贷款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资金供求与利率状况。图4中的S曲线代表总体的资金供给曲线。为简单起见,假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面临同样的资金供给曲线。D私和D公分别代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需求曲线,r私和r公分别代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均衡利率水平,r0代表实际中受管制的利率水平。
由于效率更高,私人部门能接受的均衡利率水平高于公共部门。假定私人部门的资金运用效率高于公共部门,因此均衡状况下私人部门的均衡利率水平高于公共部门,而受管制的贷款利率处于两者之间,即r*私>r0>r*公。在最优资源配置意义上,资金效率高的私人部门本应获得更多的贷款资源,但在贷款利率管制条件下,虽然私人部门的贷款资源仍相对多一些,但私人部门实际可得的资金供给要小于其均衡水平,而公共部门实际可得的资金供给要大于其均衡水平,即D私>S>D公。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经济中,私人部门的资金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而公共部门的资金需求被超额满足,产生委托贷款套利的空间。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后,从名义上来讲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定价,但是实际中并非如此,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面临的仍是分割的资金供给市场,具有不同的资金供给曲线,这样就产生了贷款利率的分割均衡。资金供给市场分割的原因包括:我国银行体系总体上受政府主导,政府股东往往更注意“安全性”考核而非“盈利性”。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公共部门,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和道德风险,对资金需求大,对利率又不敏感,因此大量吞噬低廉资金,对私人部门又形成挤出效应。商业银行主导的资金供给方对私人部门存在信贷配给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逆向选择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府对私人部门创业和经营的制度以及法律保障不足,且市场准入仍不充分所致,因此私人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如图5所示,D曲线代表资金需求曲线,这里简单假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遵从同样的需求曲线。S总曲线代表总体的资金供给曲线,S私和S公分别代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供给曲线,r私和r公分别代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均衡利率水平,r0代表社会利率水平。私人部门资金供给曲线与资金需求曲线相交于A点,A点往上的供给曲线已经垂直于横轴,表明在私人部门获得的信贷资金达到A点后,由于供给的紧约束,即便再提高利率也无法贷到更多资金,这反映了私人部门的信贷配给特征,由于私人部门效率高于公共部门,故r*私>r0>r*公。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资金市场的风险定价机制将更加完善和市场化,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国企也将更市场化的遵从风险收益定价进行信贷审批,而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准入限制也将逐步放开,私人部门创业和经营的制度以及法律保障将变得更加健全,这将促使信贷市场的分割状况趋于弥合,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资金供给曲线将向社会总供给曲线收敛。这个过程中,r*私和r*公将进一步向r0靠拢,即私人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下降,公共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上升,如图5所示。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供求关系的利率分析模型表明:(1)我国资金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利率弹性都比较小,给定同样的金融抑制程度,我国的资金供求缺口要远远小于新兴市场国家,因此我国并未如新兴国家一样出现储蓄和投资不足;(2)存款利率放开管制,将导致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利率将向均衡利率靠拢,这一过程中整体存款利率水平上升;(3)在贷款利率受管制的条件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面临不同资金需求曲线;在均衡状况下,私人部门的均衡利率水平要高于公共部门的均衡利率水平,而受管制的贷款利率处于两者之间;(4)当前贷款利率虽未受管制,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依然面临着分割的贷款市场,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形成资金挤出效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市场分割状况将改善,贷款利率走势将出现分化:私人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下降,公共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上升。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银行不良贷款存在较大的上行压力。在此背景之下,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银行存贷利差收窄趋势不可逆转。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上行,公共部门贷款利率上升,私人部门贷款利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存贷利差收窄将是不争的事实。盛松成等和肖欣荣等的研究也显示,一旦实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必定会提高存款利率的弹性,存贷款利差将收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放松利率管理后,存贷利差都出现过缩小的走势。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5年(1987-1991年),风险调整后的存贷利差平均为3.75%,比利率市场化开始前的5年(1965-1969年)平均4.25%的水平下降了50BP,降幅约为12%。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未雨绸缪,大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拓展中间业务,扩大盈利空间,以应对存贷利差收缩带来的挑战。
2 负债成本的上升将驱使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和负债成本的上升,传导到资产端需要高收益产品来匹配,这一变化将会导致银行高风险贷款占比的普遍上升。正如Daniel et al.的研究指出,即使是对于完善的金融体系而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都会经历由初期快速、低风险增长到风险逐渐升高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阶段的1977-1980年,美国银行贷款的配置比重由58%上升到61%,而证券投资配置的比重由23%下降到18%。日本的银行则增加了高收益信用资产的配置比例,对地产企业的贷款占比由1980年的不到6%上升至1990年的超过11%。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风险资产占比来提高收益的做法在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下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尤其是中小银行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容易形成大范围的不良贷款,导致大规模的倒闭潮。
3 当前应关注在公共部门贷款利率上行和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的政府地方债问题。前面的分析提到,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公共部门贷款利率将趋于上升,而伴随着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对政府地方债务问题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2013年我国房地产相关税收近1.9万亿元,加上剔除拆迁补偿后的土地出让净收入1.1万亿元,与地产直接相关的政府收入共计3万亿元,占当年地方政府收入(本级+中央税返和转移支付+土地净收入)的20%。根据杨灿明等的研究显示,地方债的可能规模预计为15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财政科研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到期需偿还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是偿还压力最重的一年。一旦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下行通道,而公共部门贷款利率的上行将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政府的地方债问题将深刻影响我国的金融机构,相关金融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4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与西方一些从无到有建立起存款保险体系的国家不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将事实上的几乎全额赔付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转变为显性,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替代国家担保。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会加剧道德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中,保险限额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较大,不同类型存款保险基金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事前基金以及政府出资的基金安排,道德风险相对较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技术安排特征是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风险调整费率比统一费率更能抑制银行的过度冒险。正如前面的分析所示,我们的存贷款市场与其他国家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上述这些关键指标的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Asli et al.的研究也指出,不同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会影响该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运行。但只要设计得当,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道德风险。
责任编辑:单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