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

2015-04-20 16:40李伟伟王冬梅
医学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李伟伟 王冬梅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相关应对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血挂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好租,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心血挂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所有不安全因素或者护理时可能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的可能性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其护理风险不仅具有一般特征,还由于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并且病情发展快以及患者身体与心理特殊性等,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具有高风险、高危险性[1]。我院对收治的120例心血管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意识清楚;入院首先被诊断为心血管内科疾病;住院时间超过48 h;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6~78岁,平均(60.2±5.3)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例,原发性高血压9例,严重心律失常10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1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8~76岁,平均(62.2±6.1)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原发性高血压11例,严重心律失常9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扩张性心肌病14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风险管理方案,并给予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同时依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1.3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将《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与《医疗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以及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操作流程等作为参考依据;对我科同类患者护理时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分析。

1.4评价指标

1.4.1护理疗效指标 综合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出现状况与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将疗效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优:无并发症或风险事件发生,患者依从性很高;良:存在护理风险,采取及时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但无并发症出现,患者依从性尚可;一般: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护理风险事件1~2例,患者依从性较高;差:发生并发症,并且出现3~4例风险事件,患者依从性尚可[2]。合格率=(优+良)×100%。

1.4.2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共设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技术水平与治疗指导4个方面,共计14项内容。每项分别有"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每项结果"非常满意"或1~3项"满意"即可统计为非常满意,每项结果"满意"或>7项记为满意,≤7项"一般"以及无"不满意"均记为一般,出现"不满意"或>7项"一般"记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很满意)·100%。患者在出院时填写调查表,当场收回。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内科主要的护理风险因素有:①意外事件导致的风险,如坠床、跌倒等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②疾病产生的风险因素,如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③人工配置风险;④用药护理产生的风险;⑤检查时的风险,如治疗冠心病前后检查时易导致心绞痛。

2.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60例中,优31例,良27例,一般2例,差0例,总合格率为96.67%;对照组60例中,优22例,良32例,一般4例,差2例,总合格率为9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60例中,很满意32例,满意27例,一般1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60例中,很满意21例,满意31例,一般5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度为8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既往研究已经证明,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之后风险事件显著降低,并将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去除,大大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说来,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有:①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进一步强化护理意识,对护士的操作与沟通能力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服务水平[4];②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小组,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全面构建安全制度,如风险上报制度、专业操作考核计划等等;③强化病房管理力度。在患者卧床时加防护栏,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合理摆放病房物品,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④提高药物安全管理[5]。定期组织护士在闲暇时了解药物的最大用量、作用以及用药禁忌等知识;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及风险事件及时上报。同时,设置专业人员管理药物,并做好供应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忠秀.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防范和评估探究[J].北方药学,2013,06:109-110.

[2]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13:1203-1204.

[3]梁海群.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01:117-118.

[4]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

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