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英鹰+欧霞等
摘要:根据病理教学的教改和实践经验,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于病理教学,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病理学;教学
1 自我效能感理论
1.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地进行那一活动。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1]。
1.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1.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经验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2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病理教学的应用
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功能及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行为以及行为与动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作为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的自信程度,直接影响着主体的行为选择、动机的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反过来影响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帮助学生建立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2.1循序渐进设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信心,增加成功体验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资料表明,以往的成败经验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个体尚未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之前。针对这一原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设立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取成功体验。为了达到此目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制定出总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制定出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细化分解教学目标设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尝试将要求达到的任务分解成几个阶段去完成,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完成目标,由小到大,不断给予鼓励,增加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2-3]。
2.2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据维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归因可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4]。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成功时有意识地引导他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控制点",如:"我很能干"、"我努力了 "等等,帮助学生学会体验成功。在学生的学期或学年考试结束后,帮助学生对考试成绩进行正确分析,并且可以有倾向性地进行归因分析。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题目难度,强调其个人努力等方面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淡化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2.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激励机制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气氛效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应察其言,观其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方面要不断强调学习成绩、学习结果的重要性,以刺激学生认真努力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暗示或提醒、强调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以不断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时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用心与学生沟通,多引导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快乐的学习。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建立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替代性效能信息。首先,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其次,同伴的榜样有时比教师的榜样效果更好[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经常用同班同学、同等条件同学的成功范例激励学生学习。当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学生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特别是当榜样与自己越相似,对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越大。
总之,通过合理应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病理教学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凯.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J].管理学报,2008,3:463-468.
[2]尚艳芳.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7(19):86-87.
[3]段珑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珠算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8:100-101.
[4]李新俄,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2:36-38.编辑/哈涛